《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洛特雷阿蒙(Lautreamont,1846-1870)出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父母是法国移民。他在法国南方的塔布和波城完成中学学业,然后开始文学创作,生前默默无名,年仅24岁即去世。他留下的文字除了长篇散文诗《马尔我罗之歌》外,就只有两册薄啊的、题为《诗一》和《诗二》的片断以及几封短信,但他却被公认为现代诗乃至现代文学的最主要先驱之一。
这样的书,用母语写成时,不知有多么可怕的破坏力量,这种力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消散了。但是,即使是面对遗骨,我们也能够想象出一只巨兽凌肆大地时的勇壮。
评分对中国读者来说,洛特雷阿蒙和他的长篇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似乎还很陌生,我们准备在这里较为详尽地介绍一下诗人和他的作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点分析和评论。 成千上万怀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洛特雷阿蒙的真名是伊齐多尔·迪卡斯,1846年生于乌拉圭首都蒙...
评分对中国读者来说,洛特雷阿蒙和他的长篇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似乎还很陌生,我们准备在这里较为详尽地介绍一下诗人和他的作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点分析和评论。 成千上万怀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洛特雷阿蒙的真名是伊齐多尔·迪卡斯,1846年生于乌拉圭首都蒙...
评分《马尔多罗之歌》像优秀天才学生写的书,书中悲怆感人之处,正是一个孩子的心起而对抗万物,对抗他自己这些矛盾。 在严慧莹翻译的加缪《反抗者》里读到一些段落,加缪讲得好好,关于反抗的文学姿态,关于洛特雷阿蒙在《马尔多罗之歌》里所想要实现的反抗。台版手打,所以只摘了...
评分马尔多罗之歌实在是一本容易被误读的书,正如作者本人在开头提醒的那样,“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因为,如果他在阅读过程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
蓬热说读洛特雷阿蒙像是把雨伞倒过来一样 我倒宁愿说是 把雨伞倒着蓄满了水 再倒回来 劈头盖脸淋你一身。于是之前的霏霏细雨便无从感知了。 几封信很有意思 可以看作是作家揭下了故意将自己丑化、否定的面具 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诉求。“绝望是我们最小的过错。”说得很对。
评分神作!!!!!!!!读完2遍!赶脚兰波和波德莱尔都只是搞死萝莉过家家!!!!洛特雷阿蒙才是真正的黑暗之王!死亡之母!地狱的圣经!老娘至今听过的所有暗潮乐与其相比只能算暗夜的抒情诗!!!!而且翻译也很超级给力!!!!
评分确实精分..我要再等两年再看,真是好书,真是看不下去..
评分瑰丽的恶之颂歌,每一页都浸透了毒汁的腐化和罂粟的诱导,果断要来一发!
评分“我接受生命如同接受一个伤口,我不允许用自杀来治愈创伤。我希望造物主在他那永恒的每时每刻都凝视这道敞开的裂缝。这就是我给予他的惩罚。” 洛特雷阿蒙就是个看透了一切的疯子,连诗人都不是。心智未熟之时读到这种作品,恐怕非死即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