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春,1957年生于河南柘城,现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文学批评,著有《隐喻》、《话语和回忆之乡》、《观察者的幻象》、《叙事美学》、《在道德与美学之间》等。
本书以现代汉语诗歌为切入点,以“象征”为叙述对象,追溯“象征”的古老出身,和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形记”。作者意在指出,“象征”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和仪式表述手段,更是人类感受世界、认知自我的途径;在中国当代文学时期,“象征”的存在与消失过程,表征着社会、文学和生存境遇的变化;“象征”的改写也意味着人类对自身文化、生存意义的改写。
目录
绪论:从文本到语境
第一章 修辞批评与社会批评
第二章 象征:再现和话语自我指涉
第三章 象征:知识与神话
第四章 象征主义的遗产:从神话到政治
第五章 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
第六章 作为传记的昌耀诗歌
第七章 自我的地理学
第八章 微观知觉与语言的启蒙
第九章 语言的激进化
第十章 感受性主体
第十一章 感受力的现代性
第十二章 现代性与死亡
后记:零散的感想
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评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评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评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评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耿老的书都好美啊!
评分耿老的书都好美啊!
评分前半部分理论性太强,是读老耿时少见的乏味。后半部分对于诗人诗歌的解读透彻、到位,结尾对于现代性与死亡的解读入迷了
评分不好读,行文风格有点拖沓,但主题是真的喜欢。有张力的论述。
评分诗歌作为一种缺乏制度授权的话语,偏离了主体社会语境,但也因为更遵从内在经验性和自我感知的表达,而被赋予内心意识和主权表达的越位期待。诗歌本身所涵养的关于认知的感性力量,因为无法介入普遍的智性而无法刨光风格的晦涩。作者所言:诗人将一切返身指向自身,重新寻求事物褪脱历史和政治在场的象征义,以温和方式达成世俗全新的变体。但其实还是觉得,或许诗歌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并没有如此极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