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
出品人:
页数:224
译者:冯钢
出版时间:2016-5-16
价格:CNY 3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35907
丛书系列:社会学译丛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欧文·戈夫曼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 人类学
  • 符号学
  • 戏剧
  • 自我呈现
  • 日常生活
  • 社会认同
  • 身份建构
  • 个人表达
  • 行为模式
  • 文化实践
  • 形象管理
  • 社会互动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作者简介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从事实地研究。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首创了“拟剧论”。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他还提出“污记说”,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广泛的赞同。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

目录信息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表演
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前台
戏剧实现
理想化
表达控制的维持
误传
神秘化
真实与人为
第二章 剧班
第三章 区域与区域行为
第四章 不协调角色
第五章 角色外的沟通
缺席对待
上演闲谈
剧班共谋
再合作的行为
第六章 印象管理艺术
防卫性的品质和措施
保护性措施
有关乖巧的乖巧
第七章 结束语
框架
分析的背景
人格-互动-社会
比较与研究
扮演角色传达着自我印象
舞台表演与自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正如表演这个词所暗示的一样,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似乎就伴随着刻意的对行为的修饰(即所谓的“印象管理”),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被自己的表演所欺骗,当我们在一个情境中并通过表演来维护这个情境定义时,我们是在全身心地投入吗?我们会不会有第三只眼在望着...  

评分

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很好看~ 吃完午饭开始看,一边觉得很好看一边困得要死,冲了杯咖啡勉强抵挡一阵困意,哎,思想和肉体真是不能统一啊! 还是喜欢看这种Daily Theory,那种Grand Theory完全不适合我哇~ 戈夫曼同学用舞台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虽然说有的地方...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组织内人际互动过程中“表演”行为的全景放大描绘。涉及的具体特征点多如牛毛,丰富得令人乍舌的例证从以往文献到亲身实证,卖力地展现着理论适用的广泛性。但是看之前就在想:为什么只有戏剧论?虽然我们的确常说这人很“装”,那人很“假”,但为什么能有“人生就像一场戏”的理论,就不能有脱胎于“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的“旅途论”?来源于“就像拉屎”的“排便论”或者得益于“就像强X”的“强暴论”呢?原来,拟剧过程只是个幌子。隐喻本身是对隐喻对象的扭曲,而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箴言“毕竟,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将会被拆卸”,才真正表现出一种理论在建构中最为珍贵的品格:不反被自身所困。这也是戏剧论可以在这部作品的奠基后拥有如此突出的开放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持久力量的源泉。

评分

对组织内人际互动过程中“表演”行为的全景放大描绘。涉及的具体特征点多如牛毛,丰富得令人乍舌的例证从以往文献到亲身实证,卖力地展现着理论适用的广泛性。但是看之前就在想:为什么只有戏剧论?虽然我们的确常说这人很“装”,那人很“假”,但为什么能有“人生就像一场戏”的理论,就不能有脱胎于“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的“旅途论”?来源于“就像拉屎”的“排便论”或者得益于“就像强X”的“强暴论”呢?原来,拟剧过程只是个幌子。隐喻本身是对隐喻对象的扭曲,而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箴言“毕竟,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将会被拆卸”,才真正表现出一种理论在建构中最为珍贵的品格:不反被自身所困。这也是戏剧论可以在这部作品的奠基后拥有如此突出的开放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持久力量的源泉。

评分

以此书来观察大学里的种种情境,方觉得高明。表演无处不在,不过有的演员过于夸张,让人觉得好笑。^.^

评分

对组织内人际互动过程中“表演”行为的全景放大描绘。涉及的具体特征点多如牛毛,丰富得令人乍舌的例证从以往文献到亲身实证,卖力地展现着理论适用的广泛性。但是看之前就在想:为什么只有戏剧论?虽然我们的确常说这人很“装”,那人很“假”,但为什么能有“人生就像一场戏”的理论,就不能有脱胎于“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的“旅途论”?来源于“就像拉屎”的“排便论”或者得益于“就像强X”的“强暴论”呢?原来,拟剧过程只是个幌子。隐喻本身是对隐喻对象的扭曲,而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箴言“毕竟,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将会被拆卸”,才真正表现出一种理论在建构中最为珍贵的品格:不反被自身所困。这也是戏剧论可以在这部作品的奠基后拥有如此突出的开放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持久力量的源泉。

评分

姜文说有一次打完车,司机对他说:甭给钱了,我认识你,你不就演姜文那人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