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曾长期任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国年轮(1961)》、《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综合来看萧冬连老师的这本书,围绕计划如何向市场转轨这一核心问题,在详细梳理史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解释模型。第一章讲改革的条件,第23456章讲改革的初期探索(农村 开放 城市),当探索进入到深水区,也就是十三大之前的1986-1987年,改革不得不面临的一个...
评分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不过“中国奇迹”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模式”。前者只在事实层面进行阐释。经济增长之所以是奇迹,原因之一是在20世纪后期大批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浪潮下,放眼望去,只有中国最成功。秩序相对稳定,并在此条件之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
评分一个了解世界发展又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在1975年会怎样的绝望? 但绝望的环境里孕育着新生。 1976年一代天骄去世,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中美建交、掀起出国考察热潮,1979年宝安县变为深圳市,1980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国家短短几年间迅速转向,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
评分近来读史书的一个收获是,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经历过这么大的争议啊?时至今日,少有人再怀念计划经济,少有人再怀疑高考的权利,少有人再认为雇佣超过四个人就该逮捕甚至枪毙。但是就在区区三十年前,这都是要掉脑袋的禁区。1978年改革开放,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1987年反...
评分这本书同作者的《筚路维艰》一样,都是将漫长的历史过程浓缩成不长的篇幅,并将历史发展的逻辑展现出来,展现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历史时期距离当下越近,可供参考的材料便会越多,头绪也越发繁复,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既讲清楚历史脉络,又能给出不俗的结论,这非常考验写史...
看完最后一章 我果断从四星改为五星。联系之前看过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邓小平时代》以及《激荡三十年》,真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一段历史。险滩环生中有举棋不定更有一锤定音。“研究改革开放史必读书目之一。描述距离当下很近、意识形态强的一段历史,作者运用学术化、客观的语言,不是肤浅的溢美也不是刻意找问题。”老师的评价真的很中肯了,也是喜欢作者平实和尽量公正的语言。
评分没有筚路维艰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精彩,保持了史料收集运用的系统与流畅。读罢两册,对中国特色有了理解,那就是高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及理论的实用性,功利性运用。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从不接受“一揽子”方案,问题意识强,见招拆招,摸着石头一脚深一脚浅地过河~
评分民主化的政治经济氛围,最后的经历过战争的元老,文革所彻底暴露出的旧有体制的弊病…本书提供了很多开拓视野的观点。我印象最深的三点是,平稳过渡,局部试验的改革智慧,关键抉择,坚定果断的领导智慧,防微杜渐,着眼未来的危机智慧。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评分按需。
评分民主化的政治经济氛围,最后的经历过战争的元老,文革所彻底暴露出的旧有体制的弊病…本书提供了很多开拓视野的观点。我印象最深的三点是,平稳过渡,局部试验的改革智慧,关键抉择,坚定果断的领导智慧,防微杜渐,着眼未来的危机智慧。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