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钟焓
出品人:
页数:215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6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601576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新清史
  • 钟焓
  • 边疆史
  • 清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明清史
  • 鍾焓
  • 2018
  • 清朝史
  • 历史特征
  • 基本特征
  • 中国历史
  • 清代研究
  • 历史演变
  • 政治制度
  • 社会结构
  • 文化发展
  • 历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首先较为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地区出现的“新清史”学派的知识背景,进而将其学术观点概括为“同君联合体理论”、“时性君说”、“族性的晚生理论”、“帝国的疆域扩张说”、“清朝统治的东北本位主义”等五大基本命题,再结合对相关史实的深入辨析,对它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剖析方式,论证它们在史实上全无成立的余地,纯属国外学者为了迎合某种错误思想,曲解我国历史而杜撰出来的不实之说,从而在结论部分调指出正是缘于上有以汉制为突出特点的官僚制度的大联结整合功能,下有底层各族之间在长期历史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两个离不开”,从而才把内地和边疆维系塑造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血肉整体,这也促使在清朝统治结束以后的和时代下,清帝国原有边疆的大部分地域依然能够顺利自然地转化为现代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鍾焓,男,汉族,籍贯重庆,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生。1994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今考古文博学院),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专门史方向,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就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和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餘篇。有《辽代东西交通路线的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为中心》(《历史研究》2014年04期)、《失败的僭伪者与成功的开国之君——以三位北族人物传奇性事迹为中心》(《历史研究》2012年04期)、《﹤心史·大义略叙﹥成书时代新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01期)、《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01期)等。

目录信息

序言 对“新清史”学派的几点基本勾勒
第一章 北美“新清史”研究兴起的学科背景及其学风
第一节 “新清史”崛起前的学术背景:“旧清史”研究的一度辉煌和旋即衰落
第二节 内亚史的知识一立场就与“汉化论”截然对立和冲突吗?——来自伯希和等学者的反证
第三节 并非上游——北美“新清史”学派在国际满学界所处的位置
第二章 “新清史”学者构建的历史命题平议——从族性晚生论到东北亚本位论
第一节 “新清史”究竟“新”在何处
第二节 试析《两个佟氏》所建构的历史叙事及其谬误
第三节 试析《清朝始祖神话序论》所建构的历史叙事及其谬误
第四节 柯娇燕对《满洲源流考》的误读与其构建的学术命题之间的关联
第五节 柯娇燕臆造的汉军旗人的错误叙事与其学术命题的关系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君权总是选择特定的语言来发声——对“共时性君权”理论的反思与批评
第一节 清朝官修辞书中“君部”所见君主称谓的排序先后问题
第二节 论“皇帝”(huwangdi)在清朝君权中地位上升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文殊菩萨和转轮王为何会在“御制”类辞书的君主名称中双双缺席
第四节 清朝君主的终极政治理想是“合璧”还是“同文”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如何从非汉文史料的角度回应”新清史“学派”
第一节 从满文史料中所见的”中国“看清朝与中国的同一性
第二节 对清代蒙古缺乏”中国(dumdadu ulus)意识的反证
第三节 中亚非汉文文献里指代“中国”的两大名称:秦一契丹
第四节 论察合台汗国时代以来作为“契丹”(中国)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
第五节 论准噶尔汗国时期作为”契丹一秦“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一带
本章结语:非汉文史料的引入在跨国界学术批评中的作用何在
结语 从学术与政治的交集看“新清史”学者的意识形态倾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见功力,很多打低分的我甚至怀疑是否读过他,而且很多人说钟焓老师的这本书政治色彩过于明显,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是在找不到这本书在论述和史料方面有什么缺点,也就只能拿政治色彩来抨击!况且如果说政治色彩的话,明明是柯娇燕等人先把政治引入到了学术,钟焓老师只是做了一个回应而已,这有错么?

评分

通篇是命题—反证—命题被证伪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扎实有力的。文科怎么证伪这书给了个挺好的样本。至于新清史背后的政治动因,是鸵鸟状视而不见亦或是无限上纲上线,这取决于读者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学界似乎对新清史存在方法架构先行后编辑证据来描绘方法架构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识。我个人认为这是批评与方法论过于(或许)优先的副作用,这作用也有其反作用,比如前两年的Antifa推倒了李将军像。算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与基于西方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的碰撞一个注解。

评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见功力,很多打低分的我甚至怀疑是否读过他,而且很多人说钟焓老师的这本书政治色彩过于明显,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是在找不到这本书在论述和史料方面有什么缺点,也就只能拿政治色彩来抨击!况且如果说政治色彩的话,明明是柯娇燕等人先把政治引入到了学术,钟焓老师只是做了一个回应而已,这有错么?

评分

第二章比较精彩,不过感觉指出柯娇燕的大量失误以后依旧无法论证她有什么政治目的,最多指出其前认识有问题。加之有友邻@梁大人 的短评,我觉得我还得翻翻原书。第三、四章感觉就是玩些非此即彼的文字游戏。第一章的综述可见颇有选精集萃法的运用。考证功夫了得,但是史识不见得非常高明。

评分

结语部分已经脱离学术变为政治批判了,钟焓说学术不应成为政治的马前卒,他恐怕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变成了“马前卒”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