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运动 裴宜理 中国政治 中国近代史 产业政治 社会学 人文
发表于2024-11-24
上海罢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丰富资料与研究成果,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本书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学术成就无懈可击,文献资料丰富而且多为第一手的。
——玛丽·格莱尔·白吉尔
《上海罢工》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丰富、论证缜密的学术著作,本书从社会史角度入手,从以下三个层面揭示了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部分“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作者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部分“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内容和观念。第三部分“产业政治”,作者对烟草、纺织和运输三大行业做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所做出的不同的反应。
本书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它迄今尚未公开的资料。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学界广受赞誉,发表的英文书评有10余篇。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ie-Claire Bergère)评价它“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
★摘录试读
由于对20 世纪的工人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的不满意,新一代工人问题研究者开始关注无产阶级运动的局限性,特别是关注工人的分裂特性。由于有性别、年龄、人种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共产主义梦幻家的眼里,工人行动分散,缺乏阶级觉悟。当工人问题研究者勉强接受其研究对象的缺点时,这种论调带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当一些学者们发现工人对于激进运动——最具工人阶级特征的部分——缺乏热情,与《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不符时,他们又不免加以冷嘲热讽。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未竟事业的回应,工人问题研究者常常被“为什么不”的问题所困扰:工人为什么不能走向统一?工人,尤其是绝大多数惨遭剥削和压迫的工人为什么不去组织一个激进的政党?工人阶级团体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团体为什么不开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此类问题促使人们去寻找工人阶级的缺点。结果,人们对欧美工人力量分裂的原因予以特别关注,许多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北欧和南欧、美国的黑人和白人、技术性工人和非技术性工人之间的矛盾,使得工人们无法表现出阶级觉悟和对党的忠诚,或是在需要他们采取革命行动时置之不理。
这种分析导致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现代工人阶级。但是,这种阶级分裂是否只起负面作用,只是实现无产阶级“真正”使命的障碍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工人的分裂能为具有政治影响的工人阶级行动提供基础——不只是在支持这个或那个政党,而是在是否支持新成立的政权。社会的不同部分,甚至一个阶级内部的不同部分,可以构成与政府官员的不同联系——可以改变各自命运的联系。这并不是说,各种社会集团总是各行其道,对立的方面在这种扰人心绪的关系中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期望的结果。然而,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头开始——严肃面对各分裂阶层的政治潜力,提供一种探索政府—社会互动模式的具体方法。
中国工人——与其欧美兄弟难分伯仲——也是四分五裂。然而,分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无论他们当中存在着如何重要的地缘、祖籍、性别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差异),中国工人阶级自己完全有能力采取有影响的政治行动。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名中国学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作有: Review: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U. Press, 1980(已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Shanghai on Strike :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Stanford U. Press, 1995(已有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Mao's Invisible Hand :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
译者简介:
刘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论文、著译作丰富。曾在我馆出版过著作《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2003年),《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2002年),译作《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2007年),《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2009年)等。
关于1949年后发生的事情,作者仅在“结论”一章中匆匆提及,既无奈又苟且。译者在文前所做的评点,颇可以读。
评分据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译出。裴宜理的文风很棒,刘平的翻译也很出色。前言中译者对本书的书评,值得细读。但遗憾的是中译本将参考文献删除,美中不足。从思路上看,与《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均是对与中共革命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致考察,打破学界已有的刻板认知。在方法上将新工人史研究与学界对罢工的常规看法结合起来,考察籍贯、技术水平(技工、非技工)、同乡关系等结构性因素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较为完整的揭示出工人运动中群体的内在分裂及其与中共、国民党、青帮的复杂互动关系。个人认为,第二部分《党派政治》有所欠缺。需要加入一些对上海工运现实与中共革命理论互动关系的讨论。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如何逐渐适应上海共运现实?革命者们对经典教义进行了哪些修正?修正又如何体现中共复杂的政治势力运作?
评分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第一场戏。
评分上海罢工的参加者有的成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热情拥护者,有些追随国民党及其青帮有狗,有些则自行其是,他们本身也被技术程度、性别和地缘祖籍等因素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使得工人运动复杂化。 虽然共产党干部在五卅运动中无疑起着领导作用,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传统的地缘关系、虚拟血缘关系和帮会关系在动员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熟悉的实用主义内容比起新兴的意识形态热情更能解释许多工人投身罢工的原因。 借由上海罢工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乃至日后的十年浩劫这些历史节点组成的洋洋洒洒百年串联起来,作者驾驭历史文献和学识思辨的功夫炉火纯青五体投地。
评分少有的令人欢喜的政治科学作品,读来清爽,裴宜理的文风是真的顺畅哈哈。 本书的其实大抵还是提醒论者需有一定的历史意识,而非抓住一个分析工具/核心概念不撒手。例如工人阶级并非总是一个共享阶级意识的紧密团结的整体,其产业分布、技术水平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地理来源、教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会对工人的政治表达方式及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即便是最挑剔的历史学者,也不能否认此书的扎实有据。史料选取的广度和深度,面对如此浩繁史料的条分缕析所下的功夫,相信做过扎实研究的人都能体会的到其中的艰辛。 作为一名兼职编辑,我首先要谈下此书的‘用户体验’,这是上峰每次都要交待的事情——一定要从读者角...
评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裴宜理 在这里,打算对《上海罢工》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裴宜理研究的起点在于她对中国民众运动的关注,她在之前的一本书《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就得出了阶级关系在中国农民叛乱中没那么重要,反而是亲缘、地...
评分早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这篇博士论文中,作者就发现在影响农民叛乱行为的几个因素里,亲缘和地缘的关系比阶级关系更重要,当她把研究转向工人运动时,情形颇为相似。以往许多中国工人运动史的研究常常被限定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话语体系与思维...
评分在中国与海外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情况下,选择一些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或者自己特别有兴趣的英文学术名著精读一遍,择其优者翻译出来,可能的话,由出版社出版——这一思路从我1988 年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实践了。三十多年来,我翻译了十几本书,出版了近十本,自己学业略...
评分上海罢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