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年联合出版的版本翻译。
对市民来说,他们的城市意味着什么?为使城市形象生动难忘,城市设计者应做些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林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泽西城市民的一些体验作了研究,依据在现场的调查和访问中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文化、艺术、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形象性(Imageability),并且阐述了它对于城市的新建和改造所谴责的价值。
本译本是林奇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收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丛书”。
该译文由项秉仁(现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译出,原载于《建筑师》丛刊第19~22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90年重新整理出版了这册单行本。
该版只印行2310册,故很少有人知道。
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F.L.Wright)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的经验。生前为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
翻译得简直就不是中文来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后根本都没联系的.... 还是本人学识太浅薄看不懂中文了?">_<" 建议下载电子版的,好懂很多,最起码没有那么“故作高深”.....
评分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
评分由于老师力荐此书,觉得应该有它的可看之处。当拿起来看的时候,才发现被翻译成两个版本。开始对照着看,发现还真不堪入目。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行走在城市的同时,你可能会明白:你应该以怎样的角度或者方法去观察、体验城市。在第三章,作者通过观察、交谈、对比、发现问...
评分 评分翻译得简直就不是中文来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后根本都没联系的.... 还是本人学识太浅薄看不懂中文了?">_<" 建议下载电子版的,好懂很多,最起码没有那么“故作高深”.....
在翻译过程中的错误以及偷工减料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评分对结构设计的追求、城市游的感想、和common sense的话题让我产生了阅读欲望。果然也是很平实的一本书,虽然有大段对视觉感受的文字描述,总的来说,还是很好读的。读过全书一遍之后,可以从附录A-B正文附录C再读一遍,从资料采集、分析、应用的过程就可以全部理解了。从我这个理科生的角度,将如此抽象的东西用比较科学系统的方法来阐述,很是不易。
评分实在太难读了.勉强“翻”完。然后读相关易懂书籍吧。
评分早先的翻译是印象而非意象,其实感觉这样翻译更合适一些。作为城市印象(意象)着重讨论的五要素实为构成城市带给人印象的主要部分,而中文的“意象”应是现象经主观的情感活动升华后形成的艺术形象,如果用道路、标志等如此具体的事物(哪怕是其重要性)来意指人对城市认知后的抒情对象,总觉得缺少了某种文艺气质。简而言之,槽点在于既然忧心城市的发展造成可识别性的缺失,那么关注城市独特性(即印象/意象)以求恢复或再造这种独特性的补救手段就不应只局限在文中的五个要素上。即便该五个要素考虑到了文化、社会的独特性,书中更多的描述还是存于对空间的分析上的,这种强烈建筑感本身就是对很多隐性文化基因的排斥。
评分尽可能读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