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年联合出版的版本翻译。
对市民来说,他们的城市意味着什么?为使城市形象生动难忘,城市设计者应做些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林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泽西城市民的一些体验作了研究,依据在现场的调查和访问中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文化、艺术、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形象性(Imageability),并且阐述了它对于城市的新建和改造所谴责的价值。
本译本是林奇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收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丛书”。
该译文由项秉仁(现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译出,原载于《建筑师》丛刊第19~22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90年重新整理出版了这册单行本。
该版只印行2310册,故很少有人知道。
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F.L.Wright)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的经验。生前为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
chapter1从人对城市的印象去理解城市的出发点很有见地,关于“印象”的论述也很有意思; chapter2研究方法大致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三个城市的读者来说,实在无法深读; chapter3对于本章中关于三个城市五个要素的难成体系的零零碎碎的评论,浮躁的我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
评分chapter1从人对城市的印象去理解城市的出发点很有见地,关于“印象”的论述也很有意思; chapter2研究方法大致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三个城市的读者来说,实在无法深读; chapter3对于本章中关于三个城市五个要素的难成体系的零零碎碎的评论,浮躁的我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
评分对一个没有多少历史文脉的国家的三个城市进行调研实验并得出一系列与城市相关的结论难道就不会有失偏颇嘛?
评分对结构设计的追求、城市游的感想、和common sense的话题让我产生了阅读欲望。果然也是很平实的一本书,虽然有大段对视觉感受的文字描述,总的来说,还是很好读的。读过全书一遍之后,可以从附录A-B正文附录C再读一遍,从资料采集、分析、应用的过程就可以全部理解了。从我这个理科生的角度,将如此抽象的东西用比较科学系统的方法来阐述,很是不易。
评分五本书了解GSD 其四 已经忘了要再读!
评分对一个没有多少历史文脉的国家的三个城市进行调研实验并得出一系列与城市相关的结论难道就不会有失偏颇嘛?
评分实证、访谈、图例等多种研究方法下探讨城市印象的构成部分,我们该如何创造一个更惊人愉悦的城市空间。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感受用科学理论剖析,中间提到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就是为了造房子,太过于神圣的地方每小片土地都有传说,也就让人们失去了重新阐释的欲望,这里的人们往往不愿意改变,失去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