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
----------------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来印(《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和羞愧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写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圣雄甘地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领袖,他唤醒了被英国人殖民多年的...
评分 评分印度三部曲》第一部是幽暗帝国,作者是20多岁的青年,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样子。赶上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彻底把那种年轻人的自大击碎。 1975年的时候,人到中年,社会经验比较丰富,而且那个时候东西方社会都不是比较乐观,作者选择了个最悲观的年代回到了印度,简简单单的...
评分奈保尔是印度裔的英国人,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源自1975年自己对祖籍的探访,“不能仅仅看风景”,在现实的表象下,他看到印度被殖民的历史、几千年的宗教文化、种姓制度、甘地主义……共同塑型,印度“知性上已寄生于别的文明”,因此显得“毫无创造力、无力自卫”...
评分1975年,甘地夫人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关闭国会,对媒体严厉审查,一时间印度政局激荡,奈保尔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再次进入印度,写下了这本游记。 在写于1990年的第三本游记《百万叛变的今天》中,奈保尔大量记录了与各个阶层人士的交谈对话,自身更多的是作为一...
“这个文明已经快成了生存之道,远离了思想和创造力,像所有衰败中的文明一样,它把自己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人要活着必先被贬低。”
评分整书写得很仓促。一个:宗教,种姓,被侵袭和劫掠,甘地主义,把贫穷奉为神圣的家国。
评分【藏书阁打卡】这本书不是游记,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探索“印度吞噬自身”原因的薄书。印度是个文明古国,而印度教所称的历史循环共分四个时代:吉利多、特雷多、德伐波罗和迦利。又称黄金时代、微明时代、薄暗时代和黑暗时代,四者合为一个大时代。我无法理解国内大部分人对印度、印度人有一种莫名的敌视,这本书我也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和消化,但经过奈保尔深刻的对印度的分析,倒使我揭开对它浅显面的认知,该书探寻印度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根源,上层民主自由的政体和下会深厚的印度教社会结构的冲突,教义高于法律的现状,科技和现实的脱节,种姓制度的根深底固,神性的追求和人性的漠视等等。另外感觉翻译不是严谨,很多地方只是把单词生搬硬套,有些句子明显不通顺,使人读的更费劲许多。
评分讲真这本看不懂
评分整书写得很仓促。一个:宗教,种姓,被侵袭和劫掠,甘地主义,把贫穷奉为神圣的家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