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1945—),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家庭。1963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即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1972年回到美国,还俗。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曾与约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合作建立“内观禅修社”,并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教师之一。他的七本著作目前译成中文的有三本——《心灵幽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与这本《狂喜之后》。
★ 曾师从阿姜查等著名南传佛教大师,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师杰克•康菲尔德非常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 胡因梦极力推荐,认为是近三十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
★ 相对于开悟后的体验,本书作者更关心的是:“灵修生活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在深山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就在当下。”
修行在许多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是很久远的事,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具有佛教传统的东方,还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踏上这条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什么身心体悟和殊胜体验,以及在此之后人们又将如何继续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本书援引了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几乎所有的关于灵性,宗教,修行等的最高境界都是活在当下,感受并进入万物,将自己稀释融于万物之中。 但人,生而为人,社会太多的羁绊,要达到这种开悟的境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经里历许多艰难险阻,无论是内心的,还是外在的困境。 经历过生命的痛苦和喜悦,就让自己离灵...
评分人生,苦难重重。 翻这书翻到一半,这句话便开始莫名深刻的浮现在脑海。…… 当然,其实最初,我对这书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怎么看都觉得,书的内容比较流于表面,同时又充满着某种绚技感(有点像是嬉皮士精神和南传佛法的某种奇异结合),于是觉得未免肤浅。 但是当随手之间...
评分人生,苦难重重。 翻这书翻到一半,这句话便开始莫名深刻的浮现在脑海。…… 当然,其实最初,我对这书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怎么看都觉得,书的内容比较流于表面,同时又充满着某种绚技感(有点像是嬉皮士精神和南传佛法的某种奇异结合),于是觉得未免肤浅。 但是当随手之间...
评分看佛法的书籍,就会对佛法说的所谓“开悟”有很深的感受,也有很多人描述开悟的美妙感觉。毕其精力追求“开悟”,但开悟后仍然堕入凡世后不得解。 开始追求“开悟”,其实这陷入一种“执着”,很多人重于形式甚于内容,包括去深山禅座,去人迹罕至之地,长时间的静坐,修习瑜伽...
评分年初一那天,挤进人山人海的光孝寺,其实不知道自己想祈求些什么。更多的想法,只是应景去和菩萨打个招呼,以示我有来过。 但是身边密密麻麻的信徒们无比虔诚,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把香艰难的从人群中穿过,口中念念有词,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的味道,呛得人睁不开眼睛,还要时刻...
当时读时,对开悟失望透了。后来发现,是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人生真象
评分第七章起渐入佳境
评分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评分“愿你的旅程能带领你回家。愿你沐浴在恩典、慈悲心以及解脱的自由心灵中。不论人生面临的是悲或喜,是沉浸于狂喜或烦琐俗务之中,都愿你快乐。愿你的爱能裨益众生,在面对一切时,但愿你能永葆赤子之心。”
评分读下来感觉书的后半部分明显的规避了很多问题……也没什么很实质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