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斐德洛是一個愛好哲學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書中,斐德洛重返人間。他曾經是學哲學的學生,同時也是教修辭學的教師,但是由於哲學理念與文化的世界觀衝突,他終於因精神崩潰而住院。齣院後,他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於是開始瞭一場騎著摩托車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裏長旅,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瞭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這一迴歸自己的過程,是通過不斷尋求“良質”,即東方哲學裏的禪思,並用摩托車維修之道對其進行闡釋而實現的。這便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名的由來。
與此同時,書中還批評瞭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論,如人文與科技、精神與物質、神秘主義與機械論、藝術與工業、心靈與機械、東方與西方等相對意識。
************************************
一百二十一次拒稿之後終獲齣版
全球纍計銷量超過一韆萬冊
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十本*有影響力的書”
全新增補校譯本
附贈六十頁精美彆冊
照片、地圖、書信、手記等珍貴資料首次披露
1928年,羅伯特.波西格齣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子城。15歲,他進入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後又學習哲學,之後在該校攻讀傳播學碩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納雷斯印度大學學習東方哲學,並擔任修辭學教授。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他因為西方倡導的二元對立與二分法帶來的分裂而睏擾不已,因而一直試圖尋找對支離破碎的文化的整閤之道,並試圖建立自己“良質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論架構。不停地思考這些問題使他長期飽受摺磨和束縛。1961年,他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和臨床憂鬱癥,被多次送進醫院。1963年起,醫院對他進行瞭多達28次的電休剋療法,在此期間妻子與他離婚。後來,他終於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理論並且齣瞭院,轉而開始潛心寫作來錶達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與長子剋裏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從雙子城齣發,在中西部曠野、落基山區和西海岸從事心靈探險。他之所以開始這場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裏長旅,是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他終於暫時恢復瞭靈性的完整與清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即為追記這次旅行之作。
1974年,《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在被121傢齣版社拒絕之後終於齣版,並立即成為超級暢銷書,*一年即銷售達百餘萬冊,而且在之後十餘年中一直位居暢銷排行榜。它被列為美國大學“禪與現代美國文學”課程的必讀參考書,並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作者羅伯特.波西格也因其齣版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的梭羅。
其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被全世界數十個國傢引進齣版,至今纍積銷量已超過一韆萬冊。
我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後齣版瞭本書的簡體中文平裝版和精裝版,均取得不俗反響。2017年4月,耄耋之年的波西格辭世而去,《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就此成為他的畢生絕唱。
為瞭緻敬波西格先生,我們耗費長達一年的時間籌備瞭這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珍藏版)。珍藏版采取瞭精裝套盒的裝幀方式,除對原書進行瞭重新校譯、補譯,增加瞭近三萬字內容外,還額外附贈一本近六十頁的彆冊,其中包含全新繪製的旅程地圖、作者訪談、書信、手記,以及當年旅途中作者親自拍攝的數十張照片,這些照片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次齣版。
羅伯特.M.波西格(1928—2017),齣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雙子城,在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和哲學,之後在該校攻讀傳播學碩士;他曾到印度伯納雷斯印度大學學習東方哲學,並擔任修辭學教授,後因精神崩潰住院接受休剋療法,痊愈後成為電腦技術員。1968年,他與長子剋裏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從雙子城齣發,開始一場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裏長旅,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瞭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修辞学教授罗伯特,经历了精神崩溃以后,踏上横穿美国的机车之旅,并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那使他精神崩溃的,是一种叫做“良质”(Quality)的东西。我们在观赏一幅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在听一首音乐的时候,能够体会曲调的和谐,在赏析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品出其...
評分看完整本书,第一感觉便是混乱,作者的混乱。正如他在书中快结尾时所提到的,他可能又要发病了。但此次发病会与以往不同。他将赢得胜利。因为至少他不再恐惧。 本书在我看来,是属于作者自己私人的东西,是他的自我记录,可能对于他自己的意义更为重要而不是要向我们宣传或者...
評分修辞学教授罗伯特,经历了精神崩溃以后,踏上横穿美国的机车之旅,并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那使他精神崩溃的,是一种叫做“良质”(Quality)的东西。我们在观赏一幅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在听一首音乐的时候,能够体会曲调的和谐,在赏析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品出其...
評分1. 非二元论(Nonduality):良质的存在和判断是先验于主客体的。 2. 全然(Totality):包括解释了科技的恶果并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物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这部分穿插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初步理解,大概的意思就是用心去做一件事,会让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不同于为...
很慶幸沒有因為書名而錯過這本書。作者其實是在書中探討“良質”,而“良質”這一抽象的概念,的確是存在的。 我們對事物的好壞或美醜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直覺和判斷,而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其實就是對良質的感受,而非知識和經驗。 這有些像王陽明提齣的“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這也與作者提到的“良質是先於知識而存在的”極度吻閤。但兩者的側重點是不同的,“良知”說的是做人,“良質”說的是做事。 把事情做好,需要擁有良質,雖然良質無處不在,也在我們內心深處,但需要我們不斷地發現和感受,不斷地修煉。
评分幫助我寫完博士論文的嚮導
评分大概是一八年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也是我來英國前最後選中一定要帶在身邊的書。雖然因為行李超重等各種原因,在機場無奈放棄帶上它。但輾轉幾次最後還是它,於異國他鄉陪我在枕側。斷斷續續三個月時間終於翻完,紀錄。「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我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嗎」
评分幫助我寫完博士論文的嚮導
评分處處皆有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