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六年在巴黎的一段生活的回忆。这段时间正是他同哈德莉新婚燕尔,在巴黎度过的清苦朴素(有时甚至忍饥耐饿)但又充满青春欢乐和爱情的生活。内容涉及他当时生活的细节,对巴黎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与朋友之间的故事。其中他的朋友们有:斯泰因、庞德、福特和菲茨杰拉德等。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方华文,现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著名文学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译联誉为“the most productive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国当代最多产的文学翻译家),并被推选为文学翻译领域代表人物。发表的著、译作品达一千余万字。
1957年,海明威的年龄逼近六十。三年前,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文学史的不朽地位。同时,海明威迎来了健康不佳的暮年,甚至记忆力都受到疾病的侵蚀。 他开始回忆。 海明威于当年秋天在古巴的观景庄开始动笔,期间去爱达荷州的凯彻姆、西班牙,又重返古巴,一直断断续...
评分1 海明威或许是被误解最多的小说家了。比如说吧,讽刺的1954年,奥斯特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这段评语,以及那著名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打不垮他”,为海明威贴上了“讴歌道义胜...
评分看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体会他年轻时代在巴黎的生活。那时,他还没成名,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住在巴黎,靠给报纸写稿子养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一篇文章就叫“饥饿是很好的锻炼”,这个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年轻的海明威时常被饥饿所围绕,饥饿让他更加努力工作,...
评分“春天一到,即使是虚假的春天,一切忧虑随即消散。” 上海的2月,气温突然飚升至24度,潮热的空气让人困倦。我虚弱地出汗,想起海明威巴黎回忆录中的句子。因为那年巴黎的冬天阵阵寒雨,春天几遭不测,故有是语。 1921至1926年,海明威在巴黎,年轻,贫困,欲望(不止是食...
评分一 状况不济时,人对于昔日,隐约会牵扯精神的丝缕。海明威写此书时,多少有此心结。虽然三年前已将诺奖纳入囊中。可他清楚,最好的状态已经不再了。那时似乎各方面都很糟:精神,写作,情感,身体,都有,又不全是;可哪一方面先陷入的呢,谁知道。之前去非洲打猎,飞机失事,...
海明威同名人们的交往记录,其中有菲茨杰拉德。他俩就长短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入有建设性的探讨,随后一同去了卢浮宫参观裸体雕像。
评分2017年的圣诞节假期,有幸在巴黎度过了两个夜晚和将近三个白天,那时就非常羡慕能够生活在这座厚重城市的人。虽然至今和巴黎的缘分只有这么浅薄的一点,但是跟随着海明威的文字,依然觉得异常向往和怀念。另:感觉本书像海明威的吐槽合辑(笑)或人物歪传或文坛野记。
评分抒情能力和青春一样容易消逝~
评分每天能喝点儿红酒的生活听起来不错
评分一口气读完,脑袋里面竟然全是抖森演的菲茨杰拉德。还有斯坦因告诉男主带绿帽子时候的相声表情。无论如何,25岁的海明威也为钱发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