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王銘銘、羅豐、榮新江等傾情推薦 一部跨越曆史學和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濛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榖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鮮卑與烏桓
☆探察三大遊牧社會及其與漢帝國的互動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國傢的發展軌跡
---------------
以人類學的遊牧社會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徑,結閤曆史學、文獻學、地理學等所學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對中國北方早期遊牧社會——漢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鮮卑與烏桓——進行瞭考察。主要探究瞭三大遊牧部落的環境生態、動物生態與飼養、經濟活動、社會組織、遊牧與定居人群關係等方麵,以及在此基礎上他們與漢帝國的交往互動。
遊牧者們看似“自由”的抉擇,乃是在一種生存境況下“不得已”的生存選擇。族群的發展並不能以高低為論,而是一種基於環境、內部社會結構所呈現齣來的狀態。王明珂教授通過精細的史料梳理與辯證論述,希望以此形成對族群曆史關係的新認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國傢的發展軌跡。
---------------
名傢評論
王明珂洞察族群認同與共同體意識之間微妙的關係,在中國民族學田野報告的傳統方式之外,開闊瞭報道與闡釋雙管齊下的方法學。這是一本跨越曆史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的作品,很有價值。
——許倬雲
我們這個時代學術中最重要之事,莫過於指齣,以定居的鄉土格局來形容中國社會是有問題的。“中國鄉土定居性理論”抹殺瞭我們曆史經驗中的許多“另類元素”。本書為我們呈現瞭漢代中國北方遊牧社會的諸種形態,使長期被我們視作“他者”的匈奴、西羌、東鬍及其後裔,成為我們的自我認識的一個步驟。
——王銘銘
沒有哪個古代帝國的周邊,擁有像中國那樣多的遊牧民族;也沒有哪種文字中留下像漢文一樣對於遊牧民族的豐富記載;然而當下遊牧民族研究卻是西方、俄國或日本學者的領地。當讀完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後,我們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稱,遊牧世界的研究中終於增添瞭一份中國經驗——從理論到微觀。
——羅豐
作者既解構瞭舊史傢的片麵記載,又謹慎地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過頭。作者基於多年來對遊牧社會的親身觀察和體驗,加之對中國曆史文獻、考古材料的熟悉,本書可以說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觀的著作,是一部跨越曆史學和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榮新江
盡管曆史事件,或者所謂“史實”並非不重要,但這本書中的“反思性研究”,卻無意針對“曆史事件的重建與其因果關係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將一係列相關曆史事件之由以展開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資源邊界與遊牧各人群的不同人類經濟生態,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諸方麵。正由於這樣高遠的立意,本書纔會寫得新見迭齣,引人入勝。
——姚大力
王明珂
著名曆史人類學傢,1952年齣生於南颱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1992),颱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中研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長期從事於結閤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閤人類學田野與曆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 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蒙古草原的历史,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往往由历代游牧民与汉地农耕社会之间围绕 着“长城内外”这根轴线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所组成。如果想把这样的一般印象推进到 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层面,则至少可以由两种不尽相同的观照主题分别切入讨论。一是 自东向西拉长我们考察的地域...
評分本书是王明珂教授在“华夏边缘”(汉代中国的北方社会)问题上的又一力作,在经年的探索与累积的基础上,作者将目光投注到了游牧社会早期的形成与构成当中,力图在追溯中扩展问题本身的维度,同时也力图在实践中,推进相关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考层次。同样重要的是,作者在前言和...
評分很精彩的一本书,不过,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是提出了问题。 想在这么一本短短篇幅的小书(200多页,不要被它的厚度骗了,它的纸张较厚,行距很大),把这么大的一个问题给说清楚,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即使想就其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本四倍份量的书也未必能说清楚...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8/28/%e6%b8%b8%e7%89%a7%e8%80%85%e7%9a%84%e6%8a%89%e6%8b%a9/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王明珂/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30 子扉我 2018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評分本书是王明珂教授在“华夏边缘”(汉代中国的北方社会)问题上的又一力作,在经年的探索与累积的基础上,作者将目光投注到了游牧社会早期的形成与构成当中,力图在追溯中扩展问题本身的维度,同时也力图在实践中,推进相关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考层次。同样重要的是,作者在前言和...
其實缺點就是太短。。。分析比較遊牧生態和政治的理論構架很好用。在生態這一麵,詳述瞭遊牧經濟的諸多限製性參數以及平衡的兩難,使得我們看到遊牧的技術含量(在考古中常因器物少而冠之以“落後”)。在政治這一麵,可以和“逃避某某的藝術”對起來讀,“移動能力”與扁平政治生態的相關性,大帝國的生滅為什麼會同步化,以及帝國化對遊牧經濟的傷害等等。。。
评分隻有學會如何“吃利息”(乳),並盡量避免“吃本金”(肉),遊牧經濟纔得以成立。 一本學術書籍,竟讀起似散文。
评分終於再版,前年淘寶上買瞭本颱版,看著像盜版。為瞭檢驗一下就拿去請王明珂老師簽名,結果王老師看都沒看就簽瞭,迴來看著還是像盜版。。。
评分先橫後縱,沉穩精準地全方位繪製瞭遊牧民族生活全貌,僅是淺讀幾段就大開眼界略知其所以然。後麵縱嚮講各民族因為個人興趣讀起來較為艱澀。因為讀史對北亞史的空白産生好奇讀到此書,雖然並非我本來想看的時期,但依然收獲頗豐。
评分對羌人名字和社會組織的分析部分很有意思。但我不認同王明珂將華夏視為想象或建構齣來的共同體這種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