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王明珂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 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王先生说过,本书算得上是他的另一部影响力更大的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姊妹篇。如果说后者聚焦于“华夏边缘”各族群与他者相异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理解“华夏”或“中国人”之内涵的话,前者则关注另一方——与“华夏”并存互动之北方游牧部族,从他们的...
评分很精彩的一本书,不过,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是提出了问题。 想在这么一本短短篇幅的小书(200多页,不要被它的厚度骗了,它的纸张较厚,行距很大),把这么大的一个问题给说清楚,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即使想就其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本四倍份量的书也未必能说清楚...
评分 评分虽然在我残存的记忆中我已经读过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但重读时的陌生感依然是我始料未及的 有可能是在系统读完其他内亚边疆著作后有了新体会 作为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的台湾学者 作者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学术功底 (请看看他令人生畏的参考文献 包...
评分作者在讨论匈奴前对游牧民族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首先是游牧并非是一种较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是为了将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水草资源转变为人类可以使用的资源。游牧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因为太多变,所以不利于农业。为了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游牧民族社会有分枝...
我是先看的《反思史学》,然后是《华夏边缘》,最后才是这本《游牧者的抉择》,因此对我的冲击明显不如前两本,尤其是不如第一本——全书的主基调还是不变的“表象”与“实际”的相互作用,着重体现于对不同游牧人群与汉人及其朝廷不同交互的分析上。 王明珂先生的著作还是那个问题,即用历史学来解释人类学,有的地方读着就使人觉得缺乏了一些论证该有的重量,但是这在实际上无关痛痒,因为其本身就是试图打开一种“史学思路”以反思主流史学界因太过重视固有模式和思路导致的不足。 王明珂先生不仅为我自己提供了一个思路,更是解决了我长期的一个问题:如何反驳“别人xxxx”的观点? 那就请从边缘,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个思路不仅适合历史学,社会学科甚至可以说是近乎通用的。
评分赶在2020年前终于完成的又一本。看完终于大概清楚了匈奴、羌、乌桓、鲜卑等游牧族群各自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而具备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历史上曾与汉人政权如何互相影响,不至于再把他们模糊的归类在“北方游牧族群”这个大标签之下。之前困惑就是因为不知道差异是什么,因何而产生,说“地理环境决定”肯定是不够的,这是表相,不是回答,因为根本不知道不同族群生活的地理环境各自什么样,又如何带来影响,最重要的,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很欣赏作者所说,这本书并不是“解释”,而是“诠释”,也就是说是在尝试分析“人”本身情感与意图(本相),告诉了我们当年的人是怎样主动“抉择”生活方式的。也正因为这样,明确的“边界”才模糊为“边缘”,文化的交流因边缘的存在得以发生,并反过来又因为交流得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评分此书宜与王明珂老师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配合阅读。本已读过台版,但此次再版仍然毫不犹豫地买来并重新阅读一遍,可谓酣畅淋漓。
评分内容4星,社科-2星。用的纸还不如卫生纸,越来越骚。
评分以布尔迪厄的表相-本相理论 对拉提摩尔、巴菲尔德的历史循环论的修正 突出人类生态对于人的抉择机制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