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继“奇书!天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之后,又一“清扫雾霾”的认知奇著问世。颠覆千年定论,别一种唐诗宋词的打开方式,一本地球引力拽不住的奇书,复兴被历史掩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不论是王国维、陈寅恪、胡适之,还是龙榆生、施蛰存、钱钟书,都要拿来严苛审视一番。《唐诗宋词解》中的李劼,笔锋犀利,激昂难止,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是李劼的审美宗旨,个人的亲历、个人的感怀,才是意境的由来,才是审美的底蕴所在。
李劼,作家,思想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本名陆伟民,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在该系执教十多年。1998年赴美,现居纽约。80年代至今,发表大量文章,在海内外出版有文学评论集《个性·自我·创造》,专著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中国文化冷风景》、《百年风雨》、《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木心论》等;以及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末党锢之谜》,长篇小说《丽娃河》、《上海往事》、《星河流转》等。
缺点是带着“深情”的有色眼镜遍照所有诗词,难免有的是3D,效果突出,有的则视而不见。批评标准的单一,对女性美和婉约的偏执,让人多次反胃。 优点就是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给人从庸常之见中惊醒的刺激吧。 总体看,作者评诗论词处处有个我在,喜欢就吹捧上天,不喜欢就贬之...
评分 评分 评分堪称目前所读过的诗词鉴赏类书籍中最令人失望和生气的一本,市面上那些挂着赏奇析疑的羊头卖着无病呻吟的狗肉的畅销书,尽管矫揉造作,尽管空洞无物,好歹还能把自身姿态放低,不像该书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偏见和自以为是的无知,还摆出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傲睨古今的样子。枉...
标准过于单一,戾气太盛。主流诗词学者德标准虽然稍显不足,但你完全反着来岂不是更加偏狭?常言诗人在政治上幼稚,但看作者对唐史的评论,只能说更加幼稚。《论红楼梦》的确精彩,这本书的确是过于民科,甚至可以说是为出高论居心不良了…
评分补记。三星半,刚刚面世时饶有期待的读了这本书。怎么讲呢,首先:李劼先生有大才,但这主要体现在广义的文化诗学上,而非具体而微到诗词本身。其次,如果说二十多年前的陆先生(李劼)有着狡黠的豪气,那如今则有或隐或现的怨气颟顸其间。虽然这发生在作者身上并不意外,但对于到越发浑成年纪的学者而言则是为遗憾。
评分诗为心声,词乃情物。权力是枭雄的春药,又是文学的毒药。诗家词家,只为有情而感,有情而发,岂能为江山折腰? 这本唐诗宋词解的作者李劼颠覆千年定论,用另一种方式打开唐诗宋词,复兴被历史掩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他笔锋犀利,激昂难止,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儿女情长,在唐诗里是异类,在宋词里却是主流。正如唐诗的首席代表是高适,岑参,宋词首推柳永,秦观。相反,苏轼、辛弃疾,乃宋词中的异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唐初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遥相对照,展示出宋词与唐诗截然不同的气韵风度。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足以与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映成趣。一者是时空浩瀚,一者是情深谊长。 诗词就像其它文学样式一样,都不能泛泛而论。要想深
评分姑且不论李劼评价韩退之为妄人是否正确,读完此书,只觉得他自己倒是个妄人无疑。论诗词的鉴赏能力,我自然不如他,但基本的诗人、词人的历史地位和成就,还是知道的。作者语言精炼,几句话点评一篇作品,一个作家,语言功力是颇为深厚的,但主观意味太浓,偏爱婉约,且对前人缺乏敬畏,有点口无遮拦。如果自己有比较成熟的诗歌认识,读一读,看一看这样另类的见解,倒是也挺好的。
评分才子之书,多加意气,诚意不足。神似彼所推崇的木心《文学回忆录》,文笔过之、识见略同,却少了温厚心肠。对古人太少温情与敬意,常有刻薄精彩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批评。嬉笑怒骂间,多俯仰即是的佳句,多惊人的创见,然后也透露出一点轻薄为文的意味。一边皱着眉头一边啧啧称奇,划线不少而过后觉得索然,就是这本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