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民族和语言的书信。大师里尔克与两位后辈异国诗人因为诗和艺术成为忘年交,书信是那时仅有的沟通工具。
★ 超越时代的真情流淌。纯粹、真诚如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写在信笺上的每一个词都燃烧着火一样的热情,可以温暖百年后的我们。
★ 翻译家刘文飞妙笔巧译,还原三位诗人书信中独有的雅致、热情。
一幅反映艺术的神圣癫狂的肖像画。——苏珊·桑塔格评《三诗人书简》
内容简介:
1926年,俄罗斯的青年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联系上了他仰慕已久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几番鸿雁传书,帕斯捷尔纳克又把自己的诗友茨维塔耶娃介绍给了里尔克。在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三人之间书信往来近百封,成就了世界文坛的一段佳话——在“最绝对的隐居”状态里,完成了“同另一个志趣相同 的灵魂最紧张的交流”。三位大诗人在信中讨论诗歌,交流创作,互诉衷肠。
这些书信,成为了关于诗歌与艺术,爱情与生活的优美篇章。
[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
伟大的奥地利诗人,代表诗集有《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译成中文的作品还有小说《布里格手记》,书信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皆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1892-1941)
伟大的俄国女诗人。代表作有诗集《黄昏纪念册》《终结之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俄]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1890-1960)
伟大的俄国诗人、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我的姐妹——生活》、自传体随笔《安全保护证》和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欧洲尚未从一战的炮火中清醒过来,列强却已在为二次大战摩拳擦掌。在苏联,斯大林正逐步扫清自己的各路政敌,加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欧洲文化走到了复兴和衰败的十字路口。而正是在这一年,在帕斯特尔纳克(旧译“帕斯捷尔纳克”,但这个犹太姓氏中的е当硬化...
评分电话的发明使得文学艺术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书信集,颇有些可惜。虽然我自己也不太会写信,所以对书信集作品不是特别喜爱,但有些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 此书为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三人的书信结集。三个人互相爱恋,当然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是互相欣赏。书信中...
评分 评分 评分信笺是死去不久的文体,抽离了实用性之后,它可以更好地为孤苦与诉说作证。这是三个有家室的人写的一些露骨的字句,在诗歌之美的掩护下,聊得中心思想主要还是见面,要照片啥的,比微信还直接。尤其是茨维塔耶娃,见她一面就知道什么叫引火烧身,疯狂的诗意像是一种性欲将读者催眠。这本集子里里尔克写了不到三封,都很克制,但也有老房子想着火,但茨维塔耶娃是那种没等你说三不原则,就开始订宾馆的人,最终白血病终结了这次偷情,中文序里说是这里的爱情是一种象征,而不是实际的偷情,所以他们要照片和订宾馆又是什么的象征呢,偷情又有何不好,遗憾的是,最后没一个人成功。书里存在感最强的纳克也是才华最差,输的最惨的,几年后真见了,大家反倒是意兴阑珊,没什么好说的,然后茨维塔耶娃回到俄国,自杀了。纳后来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三人里唯一
评分在飞机上读完了最后的片段,三个人都太炽热,是圣坛里的诗人,也是我的莱内,让人想哭。
评分外国诗歌读过的不多,三位诗人引经据典,在德语、法语、俄语中自由切换,这其中的许多美妙我是无法领会的,只觉得晦涩难懂,妙语连珠又让我应接不暇。里尔克是其中的核心,耶娃爱里尔克,纳克又爱耶娃。三角恋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这是一段里尔克弥留之际的纸上爱恋,爱的如此深刻,如一场龙卷风暴,所见之人难免魂飞魄散。
评分如今 这些书信终于属于我们 属于全世界了。
评分越过所有的世界,越过所有的边疆,在所有的道路尽头,永远有一对永远无法相遇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