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谈俄罗斯近代改革与革命中的农民问题,基本分为篇幅相若的三部分。首先,以分析村社的起源与特征,相当有力地说明村社是与帝俄国家体制共同发展,并且因而不断强化的一种宗法共同体,对农民起了束缚与保护的双重作用。其次,它讨论了世纪中叶的农奴改革运动与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村社改革,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分家”观念来阐明为什么在这两次改革运动中,广大农民都感到愤懑的根本原因。第一次改革中最大得益者只是“家长”,即地主在第二次改革中得益的却是“长子”,即少数单干富户。最后两章论及村社问题与大革命的吊诡关系。斯托雷平改革基本上是废除村社制度在经济上成功,在社会上则产生强烈不满,从而引致日益高涨的复兴村社呼声。
秦晖,生于1953年12月,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获历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农民史、经济史。
金雁,女,1954年生于西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联-俄罗斯、东欧问题研究专家。秦晖的夫人。
虽然这是一本十多年前的旧作,但这本秦晖、金雁夫妇的合著还是可以给读者不少知识和启示。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俄罗斯历史上的村社制度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俄国的农村公社制度在俄国存在很长时间了,从15——17世纪土地公有村社就占有主体地位。这种...
评分前一段吴仁宝的逝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关于农村改革的关注,有人拿华西村与小岗村做对比,认为在公社模式下,更适合当前的国情。然而,我们终究不能用一种结果对比来衡量一种制度的好还,因为小岗村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本来就与华西村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丰盛并不能代表人...
评分苦茶:现代化视野下的沙俄研究 ——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读后 《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这部书分为九章和一篇附录,是金雁、秦晖两位先生关于苏俄乡村公社、社会改革和知识分子问题的一部论文集,而从副标题中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则暗示了这部书的写作理论思路,...
评分前一段吴仁宝的逝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关于农村改革的关注,有人拿华西村与小岗村做对比,认为在公社模式下,更适合当前的国情。然而,我们终究不能用一种结果对比来衡量一种制度的好还,因为小岗村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本来就与华西村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丰盛并不能代表人...
评分金雁、秦晖老师是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本书是1996年版本的再版。与初版的区别在于增加了附录——本书中的观点做为学术问题引来的一些批评,作者用回应形成了附录。这对我们理解书的内容有帮助。此外,就是改了一些错别字的,其它地方没有修改。 书到手1个多月零星看了两遍,...
3.5星,我觉得我现在标注才更符合这书的价值,两年前我看了叹为观止,对村社毛子农民的大锅饭主义讲解到位,如果我是两年前标注,那么我肯定打五星,但自从我看了俄罗斯学者的研究后,我就觉得他一般了,估计沈志华都比秦晖研究俄国农民研究的好,1996年写的书不能吸收到俄罗斯新学者的新研究也不奇怪。只不过结论还是不错的,不少毛子农民面对斯托雷平的私有化改革是拼命抵抗,苏维埃革命能有农民基础不是没有原因的,几百年村社集体主义的培养,但让那些怕没有人照顾的村社大男孩想不到的是,村社集体主义中稍微存在的自由居然被集体农庄剥夺的一干二净,集体农庄造就的贫困也成了苏联解体的一个经济因素,现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可以成为新的裂痕。
评分这本也可打5星,夫妻档合作的典范
评分村社制度是俄国传统的农村制度,但国内外学界对于俄国村社的起源(自然还是权力塑造)莫衷一是。该文有几个关键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沙皇废除了农奴制,但是这次改革是有限的,土地仍然被村社、地主掌控,农民没有土地,矛盾很深。1907年斯托雷平改革,废除村社传统,推行独立农庄与家庭农场,虽然土地私有,但是农民获得的土地极少,私有也仍旧归于村社,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贵族拿走。农民因此反对给改革,这次改革声称“改革是为留给强者的,只有强者可以生存”因此,农民逐渐开始反对国家。这似乎导致了1917年的革命,是农民革命,而不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评分绪论 ,还有后面的那个论战
评分绪论 ,还有后面的那个论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