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37

南京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丹麦] 何铭生
出品人:
页数:377(52张插图)
译者:季大方
出版时间:2017-11-1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10266
丛书系列:甲骨文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南京大屠杀
  • 甲骨文丛书
  • 南京保卫战
  • 甲骨文
  • 二战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南京大屠杀
  • 历史纪实
  • 战争回忆
  • 民国历史
  • 抗日战争
  • 城市记忆
  • 历史见证
  • 人文记录
  • 战争罪行
  • 民族创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于以阵地战为主要特色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则是装甲车和空中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快节奏的运动战。这是两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闪电战”的预先上演。面对这场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南京守军的抵抗虽是英勇无畏的,但最终还是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归于失败。和淞沪会战一样,南京保卫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也同样见证或参与其中。德国顾问、美国记者和英国外交官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一支新的力量也出现在其中,斯大林派出的苏联飞行员在挑战日本人的制空权。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国人——无数甚至都未留下姓名的士兵和平民。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得到历史的重视。

在驻东亚资深记者何铭生的笔下,南京保卫战的史诗故事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篇章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书而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最重要的史实纪录者的身份,因这部开创性的叙事史著作而得到巩固。

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何铭生的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 理查德• B. 弗兰克(Richard B. Frank),《瓜达尔卡纳和垮台》作者

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何铭生从外交和军事两个视角熟练地解释了大到军队调遣,小到单个士兵行动的许多事件,包括中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的考虑,同时巧妙地为南京的沦陷做了铺垫……何铭生在继续为二战亚洲战场的起源提供深受欢迎的、可读性强的、多视角的解读,而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寻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时通常会掩饰的。 ——《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一丝不苟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何铭生将继续撰写这些历史。现在离中国军事史的黄金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如果像何铭生所著的这类书籍继续出版的话,那么中国二战史的黄金时代就可能为期不远了。—— 战略之桥网站(Strategy Bridge)

作者简介

作者

何铭生(Peter Harmsen),丹麦人,曾在台湾大学学习历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东亚任驻外记者,为法新社、彭博新闻社、经济学人智库服务过,1998~2009年在中国大陆生活和工作。2013年出版的著作《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畅销图书。

译者

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等,撰写及翻译著作十余部。

毛凡宇,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和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访学,主持完成多项省级课题,并发表论文十余篇。

魏丽萍,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现任教于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参与广东省政府外宣工作,并为广东省高院、检察院、2010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等单位和项目担任翻译。

目录信息

致谢 1
作者按 3
前言 7
第一章 新的战斗打响了 11
第二章 “全面出击!” 48
第三章 跨越战线 77
第四章 太湖之战 106
第五章 严冬 138
第六章 兵临城下 169
第七章 决定性的日子 204
第八章 沦陷 230
第九章 恐怖 264
第十章 劫后 297
附录 战斗序列 304
注释 307
参考文献 350
索引 36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94年底,和卢兄弟一起翘课去了大屠杀纪念馆;冬天南京的刺骨寒冷,纪念馆里一堆堆枯骨,成为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难忘记忆。后来每次在校图书馆旧馆看书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这里作为金大安全区时发生的一幕幕惨剧。 说回这本书,好的地方,立场相对中立,把历史书上一段段...  

评分

,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今天的中国人还能想起多少,今天的世界上其他人又能想起多少呢?是当时中国首都如其他很多城市一样沦于敌手以及士兵、平民被虐杀,还是其他形式的血色记忆呢?当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  

评分

1937年的南京,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但也是一个年轻国家的国际化首都,是一个由古老的亭台楼阁与摩登的高楼大厦交织而成的令人眼花缭绕的混合物。 十年前,中国国民党人将首都从北京迁至南京。这个江苏省最大的城市坐落在中央之地,离南北边界距离大致相等,交通便利,有利...  

评分

1937年的南京,笼罩在战争带来的恐怖阴云之下。12月的残酷大屠杀,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本书从淞沪会战中国失利开始,从日本军队、中国军队和南京城内的民众和外国友人的视角下,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侵略者一路上遭遇到来自中国军队的抵抗,又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  

评分

南京之战是一场中日两国都没下定决心就已经开始的战役,中方从蒋中正到守城司令官唐生智对于死守还是伺机撤退游移不定,日方也是在后方仍在为是否扩大中国战事犹豫不决的时候前线指挥官就直接决定进逼南京。 淞沪会战成功的将日军注意力转移到了无法发挥其机械优势的长江三角洲...  

用户评价

评分

2018已读01。作者运用来自中方、日方以及西方观察者的档案材料建构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中日战争史,主题虽为战争却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面向。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场面描写能力,将每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带给读者如观赏纪录片一般的享受。此外,本书在用语上的冷静克制有利于对真相的还原,这在国内的抗战书籍中委实罕见。

评分

建议读时跳过倒数第二章。

评分

北京飞珠海路上起头,中间没放下,跟酒店读了一下午看完。作者是丹麦人,做记者多年,写过1937年的上海,这次是写南京城破的前前后后,给了个全景加细节的描述。简言之,日方在进攻南京之前是犹犹豫豫的,后方被前线拖着走,而国民党政府在是否守住南京时也是没有坚定立场。然后就是滔天的悲剧上演。总体来看,是一部好的特稿。

评分

登陆上海、进攻南京、拿下南京……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作者从中国人、日本人、高层领导、底层士兵、平民百姓、在中国的外国公民,各个群体都涉及到,写的非常全面、精彩。 书中有很多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道尽日本军队的残忍,但是作者的一点亮色就在于,偶尔几处捕捉到日本士兵的无奈、悲伤。 尽管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后面密密麻麻的中英文、其他语言的参考文献也是让人赞赏作者用心的态度。 当然也有一些缺憾:一是中文翻译的文字功底还需加强,有些句子有语病,要多读两遍才能明白意思。另一点是作者在写作中铺设太多细节,以致总让人有幻觉,如果只是当时细节上一点点偏差,多一点决心,可能南京不会这么悲惨。但这种想象或许本来就不太真实?

评分

本书是海外少有的一本关于抗战当中南京保卫战的专著,借助于官方档案、文献和各种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多元化来源的资料,拼接起一幅关于南京保卫战全过程的完整图卷。全书由外交层面的国家交涉与斡旋、军事层面的中日两军交战对垒和社会层面的战争之中的中国民众生存状态这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方式赋予了本书极强的可读性和文字张力。“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甲骨文引进的这本新书,理应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获得更广泛的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