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旭麓
出品人:
页数:427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60136
丛书系列:当代学术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陈旭麓
  • 近代史
  • 中国
  • 社会学
  • 思想史
  • 文化
  • 近代史
  • 社会变迁
  • 中国近代史
  • 新陈代谢
  • 社会转型
  • 历史变革
  • 现代化进程
  • 思想启蒙
  • 社会结构
  • 文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韵律和乐感。新版增加精选《浮想录》摘编,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知作者建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脉络,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陈旭麓(1918—1988),湖南湘乡人。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著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史思辨录》《辛亥革命》《浮想录》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宋教仁集》等。 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著称。

目录信息

序 冯契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帮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附录 《浮想录》摘编
后记一
后记二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因为之前看完了徐中约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之后马上看了陈旭麓先生的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其中出现的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词句十分别扭。但是静下心往下读,就发现陈先生10年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与学生探讨和自己研究还有上课教授的精华基本上融进了这本500...  

评分

1988年,陈旭麓老师辞世。2008年,陈旭麓老师的弟子集聚上海纪念陈老师。今日,陈老师的弟子大都功成名就:以《天朝的崩溃》闻名的茅海建;《史林》主编熊月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 如果读过陈先生的这本书,你也许会发现,陈先生的弟子都在追随着陈先生的脚步,茅海建...  

评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该书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我认为作者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 首先、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书籍基本上以阶级斗争为...  

评分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国外异常的漫长。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制度。同西欧封建世袭的庄园经济,印度的农民公社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构造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这种特点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的分散。集...  

用户评价

评分

期待太高有些失望,作者功力深厚,但观点整体并未超出高中历史课本太多

评分

受益良多。来吧,可怕的高中历史!⊙∀⊙!

评分

已购。中国近代史论,义和团以及民国孙袁之争、军阀割据部分写得尤其好·~

评分

成书于八零年代末,修辞与脉络等诸多问题都可以理解了,也颇可看出八十年代史学论著的整体潮流。这种论述历史演进的框架,如今总逃不开被消解的命运,但若因此讥讽为教材笔法、机械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则又太狂妄了。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注意到那些灰色地带夹缠不清的历史事件,新与旧、革命与改良、起义与暴动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远不是二元对立的切面可以呈现,对一件史实的评断能放置在东西、城乡、自我/异己等多维度上共时地看,不分畛域,自成范式。如今固有大量著作探讨这些貌似对立的力量之间的暧昧的博弈关系,但三十年前能冲决网罗,实属不易。后半部分视野尤为开拓,在主流的社会力量之外,能够有意识地捕捉流民、乡土农民、民间教会与会党等多股势力的彼此牵制,结构繁杂、清晰。遗憾也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范式仍然太道德化。

评分

修(shan)订(jian)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