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宪制作为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苏老师这么大的野心都写出来了,我也恬不知耻地胡说八道几句吧: 1、试图跨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甚至文学,最后基本没有采用任何学科的规范研究方法,所以,要不就说他是开创了一种方法,要不就是纯粹没有什么方法; 2、试图全局性地解释中国古代制度史并对接“宪制...
评分宪法和宪制问题似乎一直是法学家的专利,而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法学家来说,一直希望借助来自西方的普世宪法理论来建构中国宪法实践。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中国该领域学者大牛,对于中国宪制问题,他放弃了普世的宪法理论,转而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宪制实践中寻找像中...
评分看完了,咋说呢,鉴于我对于苏力老师曾经作品的喜欢,给三星,实际分数个人觉得远远不到三星,苏力老师似乎跨学科已经上瘾了,这次这本著作应该怎么定义?政治学历史学还是社会学,反正我觉得看不出他是一本法学著作,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受过相关学科的基本学术训练,苏力...
评分六十岁老者筆耕不辍,写作近五百万字,二十五页中英文参考资料,其中不乏《雷雨》《白鹿原》等近代文学瑰宝,《西厢记》等古代文学名著,乃至《双城记》《呼啸山庄》等外文文学经典,《万历十五年》等二手史料比比皆是,可见苏力老师平生涉猎之广。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
评分法学界的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展现出来,尤其是三大刊的文章质量最为优良,真正成书的优质学术作品却是凤毛麟角(论文汇编的著作和法学随笔性质的书籍自然难以归入此列)。因此,在我看来,苏力老师的《大国宪制》毫无疑问是一部法学界的鸿章钜字。洋洋洒洒,落笔千言,大国宪制,...
本书思想性很强,但苏力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
评分苏力老师您是个学者啊……学者写书要都像您这样东抄一点西抄一点,那咱们这行也太好干了吧,何必每天这么辛辛苦苦地整理资料,思考问题。就连您书里的主旨,中国的state building如何完成,人家福山老师早都在书里用过了。怪不得Kevin老师说您这书是本读书笔记。咱也不是说学者不能出版读书笔记,但您出版读书笔记得告诉大家这是读书笔记啊;人家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您就这么把名声给占了?如果这本书是哪个畅销书作家写的,我肯定给打四星。另外,豆瓣居然有人给这本书标上宪政的标签,无言以对。当然听完还是有一条收获:这书能有这么高的曝光度,说明当下社会对中国新叙事的需求真的很大,比我们很多学者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三颗星全部打给满足一般读者需求这一条。
评分苏大教授本以为自己发的是中国例外论庆生请帖,但读者拿到后越读越觉得是洋洋洒洒几百页的致悼词。
评分在苏力老师那里,宪制=构成。作为名词是constitution,作为动词是constitute。而且,他讲的“宪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的(1)一个结构,(2)整合和构成的事件、一个过程。他关心的历史中国的“宪制”,是历史中国整合的真实过程(33-34页)。
评分其实为传统辩护本身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如果完全掏空了“宪制”的基本含义,重新定义了何为“宪制”,又何必还用这个做标题蹭一把流量热度。请作者再坦诚一点好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