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宪制作为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看了第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我就知道后面他要论证什么了。 逻辑就是从气候,水文,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及游牧民族方面着手论证中国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形成地域气候等等都是必然的,是天时地利的结果,后面又把大禹治水拉出来了,真是的。 朱苏力,你老实交代,抄的谁的作业...
评分05.29讲的这两个因素:第一,治理黄河,让中国人形成了超强的、跨地域的国家权威;第二,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安全威胁,让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早熟。0530为了把中国构造成一个大国,中国的祖先研发了一个超牛的底层操作系统——宗法制。宗法制确立之后,首先落实在嫡长子继承制上...
评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长远的时间线看来,所有人和理论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无尽变化才是恒常的规律。 只是有的理论用各种方式加上限定,尽力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偏颇,想同时得到普世价值的认可和接近真理。 《大国宪制》在后记附录里表明了自身观点就是偏颇,就是偷懒...
评分一、这本书整个读下来,作为严谨的学术著作真的有不少硬伤;但其启发性足以震动心灵,作为撕逼引战,祛魅洗脑的檄文则毫无问题 二、作者对设计国家制宪的各项议题似乎有着极好的直觉和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以往的法学著作喜欢在规范分析里面打转转,作者为支持国家发生机制的...
在苏力老师那里,宪制=构成。作为名词是constitution,作为动词是constitute。而且,他讲的“宪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的(1)一个结构,(2)整合和构成的事件、一个过程。他关心的历史中国的“宪制”,是历史中国整合的真实过程(33-34页)。
评分“一页历史抵过成卷理论。”非常棒的书(因为契合当下的恰好的一些想法,甚至拔高了),至少从我目前的视角看(外行)。一部致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和框架,打破思维死角(不完全可能)的书,引用的著作许多也mark了。许多文学引用甚至有“过解”的趣味。
评分溜须之嫌。
评分内容和文笔都浮夸
评分抛去本书分析是否实证不谈,仅就摆脱西方宪制范式的思维窠臼而言,值得一读,并自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