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莎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1963年出生于英国的伯恩茅斯,后随父母在亚洲旅行多年,最终在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长大。返回英国后,她考入埃塞克斯大学,攻读哲学专业,毕业后在伦敦的一家图书馆做了十年图书管理员。2002年,贝克韦尔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除本书外,她的作品还包括How to Live(2010)、The English Dane(2005)、The Smart(2002)。她目前生活在伦敦,并在伦敦城市大学和开放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
存在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 和《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相遇实在可称得上“缘分”,当时正在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得如痴如醉,在朋友的室友桌上瞥见了这本书,当时的我对“存在主义”这个字眼很敏感,略读几页后就在网上下了订单。 作为循着“存在...
评分《爱情、死亡、自由与革命…存在主义!?太可怕了!!》 1 “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 1940年代的某一天,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在坐火车时,听到一位女士说: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就是存在主义者,他竟然和一个黑鬼女人住在厨房里!” 从某...
评分萨特说,人,被判自由。 我们的一生都笼罩在自由之下,无所遁形。即使生活受到外在条件(体制、出身、性别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仍然拥有自由。因为在种种限制之下,仍存在无数个可能性供我们选择。 直到失去意识的前一秒,我们都能够运用与生俱来的自由,从浩如烟海的可能...
2018年第一本书,题材不错,可惜作者对存在主义的了解也只是泛泛,大都是学界八卦,对存在主义源流和传播的解读并无深刻的见解
评分运气好先看到了╮(╯▽╰)╭,非常迷人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重新唤醒了一个阅读狂的存在。上一次如此沉浸式的阅读已过去许久,自己在大巴上读,课上读,夜里微亮的寝室楼道读,下课读,公交车上读,无处不读,走在路上也读,时常唏嘘不已,大呼小叫,且不论内容如何,这种阅读体验可谓彻底激活了一个热爱阅读的少年回归,开始读吧。
评分从这本书里可以最显明地看到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与萨特的文青气质,虽然也是但是,他们的来源都是现象学,这点也不应忘却。
评分3.5 稍感不太对胃口,装帧和标题很小资,杏子鸡尾酒、煤气灯酒吧这些名字仿佛已成为某种哲学浪漫化的代名词,全书谈不上是哲学史,充其量是哲学家小史,重点当然是存在主义“国王和皇后”,对了解哲学家们的生活、人生、观点等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助益,八卦之心虽人皆有之,但总觉得似乎稍显轻佻了些,比如需要反复说阿伦特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兼情人吗?作者在叙述之余加入自己心路旅程也颇显牵强,好吧《筋疲力尽》、《银翼杀手》等片我同意,可萨特和《异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