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日后陈嘉映投身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作家,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关照的哲学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个人认为,只有极高水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貌似“通俗易懂”的书。因为,只有把西方生硬的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才能这样流淌地写出来。对比国内研究哲学的同仁们,写着别人弄不懂自己恐怕也弄不懂的欧化文章,陈嘉映的工作实在值得赞扬。
评分柯瓦雷:两套真理,就是没有真理 剩下一个祛魅的世界,正是由于世界不再被看作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而是被当作一种具有因果联系的场所,对世界的宰制才成为可能,工具理性的行为因而才兴盛起来。 科学建构主义 科学,以希腊方式思考世界 海德格尔:诗思比邻 philosophia 哲学-...
评分翻了翻此书,简单写几句吧。 1)明显的错误:陈嘉映对现代进化论的理解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他认为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么人类也就是完全自私的,这是典型而普遍的错误观点。基因是自私的,并不是说人和人类都是自私的,实际上还有导致无私行为的基因。否则无法解释人类的许多无...
评分昨晚看完上篇。整理一下思绪,因为看的时候没有做笔记。 至今为止,书本为我理清一些很重要的关系。 希腊语“哲学”的原始意义其实暗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理性思考和理论思考的结合。从这个前提来看,包括中国儒道释在内的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有着重要的差别。后者最终发展出...
评分遵师命来读。 此前也听国盛老师提过,这几乎成为科学史专业学生的入门书(这当然是美言,论科学史的入门他的《什么是科学》也许更合适,而本书更关心科学“哲学”)。这话并非不当,整本书确实涉及到了相当大篇幅的科学史内容。但和《什么是科学》比起来,它更像是一本基于科学...
总算再版了!
评分科学史的著作看得稍多一点后,会看到这里关于近代“科学”最核心的理解受《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影响很大,一种数学化的均匀的抽象。在这个方面他演绎得很好,说“数学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我们平常所谓理解,始终是包含着感觉的理解”,“在数量关系中,感性内容被清晰掉了”,“数学语言之所以适合于长程严格推理,恰因为它不受弥漫感受性的约束,恰因为它不是由感觉引领进行推理的”,说的非常肯綮。另外厉害的地方就是对于概念、语词和所指物间关系的敏感,比如指出“经验科学”这个名词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解,比如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间的差异。
评分杰作,本书所带来的冲击感不亚于一趟壮阔的旅程,舒畅感通达五体。哲学和科学最重要的分野在数学化这个节点,数学不受自然理解的束缚,使思维能通达感性限制所不能企及的远程真实,如今现代科学已逐步发展至远离人类的经验世界。至此哲学已经放下探索事务客观结构的任务,普适的理论已不是哲学所执,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成为主要任务,这注定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倾向。科学并不是哲学的终结,而是哲学的完成。把科学化的普适理论当作唯一真理还是过于傲慢,科学是真理,但它终究只是真理的一部分,哲学仍然还有科学世界画面之外但却很重要的东西,但哲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反思去获取新鲜的生命形态,其路漫漫。陈嘉映很厉害,终于把科学与哲学复杂交织的历史渊源梳理清晰;也被其对当代哲学去路的坦诚反思所吸引。这也是一个鲜活的开始。
评分近四年的常备书之一。对普通读者,这是一本上乘的普及书,很好地疏通了几个大问题。对哲学工作者,此书是从义理层面反思哲学本性的典范——明白哲学究竟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作为贯通的应有之义,厘清哲学的任务内在规定了日后思考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方向。统一性给予论证以力量。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评分在当今,不深入理解科学,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陈嘉映上下古今,融通中西,将哲学、科学的合分演变讲得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简直大开脑洞!书中对数学以及近代科学数学化的分析,信息量超大。数学实现长程推理的正确性,使思维能推进到超出日常经验的深处,而不陷入纯粹形而上学的玄思。这就是本书对我的一道闪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