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源自最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书 内地首次授权出版
★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
1787年夏,美国费城。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 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
这奇迹如何诞生?本书带你直击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斗,看美国先贤如何“吵出”开启两百多年国运的不朽文献!
◎ 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能写得比这位美国一流的传记作家更生动。——《科克斯书评》
◎所有讲述联邦制宪会议的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图书周刊》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宪法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鲜为人知。这一过程的深远意义可能超过宪法本身。200多年前,一群特殊的人物在费城完成了一件当时看来几乎不可完成之事。本书以小说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那历史场景、个性各异的人物和尖锐对立的政见。最后居然“求同存异”于一部宪法中,书名“奇迹”决非夸大。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都可从轻松的阅读中获益良多。——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225年前,被富兰克林称为“一次实验”的那场历经127天的美国制宪会议,犹如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本质上,它是人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一次空前的建国行动。事实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即使围绕《弗吉尼亚方案》展开的辩论,任何一项主要条款,都会使会议毁于一旦,但它最后成功了。其成功要件,是规则、隐忍和妥协。本书力求回到制宪会议现场,还原会议时代背景,论人论事,无不活灵活现。比麦迪逊《辩论》引人入胜的,是作品补充了宪法草案批准过程中,同样充满博弈的精彩故事。它予后世建国的启示,有甚于其后果的辉煌。——刘苏里(学者型书人、万圣书园经营者、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美国著名传记女作家,代表作有: 《狮子与王冠》(获195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富兰克林传记《美国最危险的人》、《约翰•亚当斯与美国革命》、《弗兰西斯•培根》等。
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不朽的政治文献——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
评分《民主的奇迹》,是美国著名传记女作家凯瑟琳•鲍恩写于的一部纪实性文本。记述的是1787年在美国费城的联邦制宪会议的全过程。 美国,是我们出生于1970‘s年代及以后的每一个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我们的少年青年时代,听到美国,往往是和霸权、垂死的帝国...
评分合上此书,脑海里浮现的是178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费城议会大厅中激烈的辩论场面,久不绝耳的是双方唇枪舌战下的论证和妥协,在场的无一不是博学之士,无人不有雄辩之才,他们怀揣着对合众国公民的使命感,经历了127天的制宪会议,从毫无先例可循到摸索出自己的条例,从各持己见...
评分文 严杰夫 与古希腊的同名名词不同,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和国”诞生的历史并不长。18世纪90年代,美国三位建国先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以及詹姆斯·麦迪逊,为宣传刚刚起草完毕的宪法草案,他们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后来组成了著名...
很好看
评分:无
评分中文书名是对制宪会议的亵渎!翻译总体非常好。作者在叙述中掺杂了不少“剧透”性质的评论,不爽。
评分虽然都是常识,特点在于写得生动。除了制宪会议和批准宪法的过程,难得地细致写了当时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舆论气候。算是通识之书吧,听说去年关于此书有笔战,却不知为何。
评分没读过原本,但是译本读起来还算通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