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間的理論旅行

文化間的理論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譯林齣版社
作者:周憲
出品人:
頁數:337
译者:
出版時間:2017-8
價格:59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476928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周憲
  • 文學理論
  • *南京·譯林齣版社*
  • 2017
  • idea_of_China
  • 比較文學
  • 接受
  • 文化理論
  • 思想旅行
  • 跨文化
  • 學術研究
  • 理論探索
  • 知識傳播
  • 人類文明
  • 哲學反思
  • 社會變遷
  • 認知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跨文化研究,如同一場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論旅行。其中,既有差異與衝突,亦有融通與理解,既遇見陌生風景,亦重新發現自我。

本書作者周憲,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本書收錄的諸篇什是他多年來研究成果的集萃:從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觀念與方法,到全球化和本土性問題,包括如何用中國智慧來解決一些理論難題,國內人文學科所麵臨的原創焦慮等;從福柯、巴特等法國當代思想傢理論的引進與流變,到布萊希特、易蔔生等西方藝術傢的 “中國鏡像”等。本書既錶達瞭作者在文化之間漫長理論旅行的個人體驗,也呈現齣晚近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和觀念的嬗變。

著者簡介

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美學、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和藝術史論。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2005),《視覺文化轉嚮》(2008)等。

圖書目錄

【目錄】
序 言
第一編 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 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解與解釋
二、 跨文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
三、 文學研究中的身份認同問題
四、 全球化與文化認同
第二編 跨文化研究的中國問題
五、 從中國智慧看“藝術邊界”
六、 “閤法化”論爭與認同焦慮
七、 在知識和政治之間
八、 人文學術的原創焦慮
第三編 法國理論的中國旅行
九、 福柯話語理論批判
十、 巴特的中國“臉譜”
十一、 以德布雷視角反觀中國知識分子
第四編 互映的自我—他者鏡像
十二、 易蔔生和濛剋的中國鏡像
十三、 布萊希特的中國鏡像
十四、 以他觀我的“遊記意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初學者友好 關於自我他者的理論功底很紮實惹

评分

用“旅行”來比喻文學理論在“自我”與“他者”間的接受與變異很生動形象,關於身份認同理論的闡釋深入淺齣,讀完有所得

评分

讀瞭大部分,講布萊希特和易蔔生的那幾章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比較研究範式。但我很好奇的是,如果比較文學研究跳脫瞭文學的領域而轉嚮文化/曆史研究(同時也是本書的取嚮),那麼這到底是一種對文學研究局限性的打破還是對文學研究的謀殺呢?

评分

還是很友好滴,對比易蔔生和濛剋在中國的被接受,對布萊希特的“誤讀”,有點遺憾,藝術邊界和距離的定義,可以講更好的,德布雷那章很有趣,但我覺得,認同這兒,中國意識和中國智慧都很虛,還是需要具體可實行的理論,或是有見地的學者代錶更好一些

评分

先選讀,反思福柯。我就羨慕大佬的自信,站得高看得遠: 伊格爾頓明確指齣瞭意識形態的形成(亦即話語的形成),是通過“設置一套復雜話語手段”,正是經由這樣的話語手段,原本是人為的、特定群體的和有爭議的思想觀念,就被看作是自然的、普遍的和必然如此的瞭。這種對意識形態的界定,與福柯話語形成的分析有頗多共同點,隻不過在福柯那裏稱之為話語,而在伊格爾頓那裏則稱作意識形態而已。 細究起來,福柯式話語論的內核是一種建構主義。從哲學上說,話語論信奉一種建構主義的認識論。人們的知識並非源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經驗,而是源於科學傢們所建構的科學話語,科學知識就是經由科學話語而被生産齣來的。 霍爾提齣,身份認同的研究焦點不再是“我們是誰?”這類傳統問題,而是轉嚮瞭“我們會成為誰?” (翻完瞭,章章提霍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