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间的理论旅行

文化间的理论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周宪
出品人:
页数:337
译者:
出版时间:2017-8
价格:5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6928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周宪
  • 文学理论
  • *南京·译林出版社*
  • 2017
  • idea_of_China
  • 比较文学
  • 接受
  • 文化理论
  • 思想旅行
  • 跨文化
  • 学术研究
  • 理论探索
  • 知识传播
  • 人类文明
  • 哲学反思
  • 社会变迁
  • 认知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文化研究,如同一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论旅行。其中,既有差异与冲突,亦有融通与理解,既遇见陌生风景,亦重新发现自我。

本书作者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书收录的诸篇什是他多年来研究成果的集萃: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到全球化和本土性问题,包括如何用中国智慧来解决一些理论难题,国内人文学科所面临的原创焦虑等;从福柯、巴特等法国当代思想家理论的引进与流变,到布莱希特、易卜生等西方艺术家的 “中国镜像”等。本书既表达了作者在文化之间漫长理论旅行的个人体验,也呈现出晚近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观念的嬗变。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和艺术史论。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视觉文化转向》(2008)等。

目录信息

【目录】
序 言
第一编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解与解释
二、 跨文化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三、 文学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四、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第二编 跨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
五、 从中国智慧看“艺术边界”
六、 “合法化”论争与认同焦虑
七、 在知识和政治之间
八、 人文学术的原创焦虑
第三编 法国理论的中国旅行
九、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
十、 巴特的中国“脸谱”
十一、 以德布雷视角反观中国知识分子
第四编 互映的自我—他者镜像
十二、 易卜生和蒙克的中国镜像
十三、 布莱希特的中国镜像
十四、 以他观我的“游记意识”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基本一天读完,很有启发,受教了。前两编看得仔细,后边文化镜像便匆匆略过。

评分

举例子的部分让思路变得清晰。

评分

读了大部分,讲布莱希特和易卜生的那几章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比较研究范式。但我很好奇的是,如果比较文学研究跳脱了文学的领域而转向文化/历史研究(同时也是本书的取向),那么这到底是一种对文学研究局限性的打破还是对文学研究的谋杀呢?

评分

先选读,反思福柯。我就羡慕大佬的自信,站得高看得远: 伊格尔顿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亦即话语的形成),是通过“设置一套复杂话语手段”,正是经由这样的话语手段,原本是人为的、特定群体的和有争议的思想观念,就被看作是自然的、普遍的和必然如此的了。这种对意识形态的界定,与福柯话语形成的分析有颇多共同点,只不过在福柯那里称之为话语,而在伊格尔顿那里则称作意识形态而已。 细究起来,福柯式话语论的内核是一种建构主义。从哲学上说,话语论信奉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人们的知识并非源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经验,而是源于科学家们所建构的科学话语,科学知识就是经由科学话语而被生产出来的。 霍尔提出,身份认同的研究焦点不再是“我们是谁?”这类传统问题,而是转向了“我们会成为谁?” (翻完了,章章提霍尔……

评分

里面收录的《布莱希特的中国镜像》和《巴特的中国“脸谱”》还挺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