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乔纳森·卡勒
出品人:
页数:147+140
译者:陆赟
出版时间:2014-9
价格:2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47981
丛书系列:牛津通识读本
图书标签:
  • 罗兰·巴特
  • 牛津通识读本
  • 文学理论
  • 文艺理论
  • 哲学
  • 传记
  • 乔纳森·卡勒
  • 巴特
  • 罗兰·巴特
  • 法国哲学
  • 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符号学
  • 思想史
  • 现代主义
  • 解构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新品,带你走入罗兰•巴特语言和风格的美妙国度

★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继《文学理论入门》之后又一力作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谁是罗兰•巴特》作者汪民安作序推荐

罗兰•巴特(1915—1980)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人们是如何使他们的世界变得可知的。他的多重身份尤为引人瞩目:他是一位勾勒出“文学科学”之轮廓的结构主义者,一位符号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者。他代表的不只是科学,还有愉悦,他认为文学使得读者独具创造性。他称作者已经死了,号召我们不要研究作者,而要研究文本。他出版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著作,展示了个人非凡的想象力。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对巴特多样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其探索的多个领域,促使我们改变了对于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看法: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对于个人、历史和自然的观念。

作者简介

乔纳森•卡勒,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世界文学理论学界的领军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克默德曾盛赞其“无与伦比的阐释技巧”。曾将关于解构和符号学的课程内容结集出版,另著有两大力作——《结构主义诗学》和《论解构》。

目录信息

前言
1 多面手
2 文学史研究者
3 神话研究者
4 批评家
5 论战者
6 符号研究者
7结构主义者
8享乐主义者
9作家
10文人
11巴特身后的巴特
注释及参考书目
索引
英文原文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文/吴情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

评分

文/吴情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

评分

文/吴情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

评分

文/吴情 谈起罗兰·巴特,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那个命题“作者已死”,尽管不一定知晓其中三昧。“作者已死”不是宣判真实的作者死亡,而是主张将“作者”的意图、目的剔除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即不以作者为中心,而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巴特曾因...

用户评价

评分

30岁前不欣赏这个与理论和意义为敌的元写作者,就是没有良心;30岁后……

评分

很多关于罗兰·巴特的书,远没其谈自己有意思。其实,一个作家的所有文字都有可能成为他的自传。卡勒像“剥洋葱”一样,把巴特的生平和作品逐一分解之,读者希望是果实中的核,最后却是那种刺激得想让人流泪的空。巴特只有在反复读的时候才觉其高妙,他更接近并笃信语言的一种诚实。他把学院派批评从知识的累积和外部世界分析的泥淖中拯救了出来,如果缺少内在阐释,批评很有可能成为一次谋杀,一次强奸。

评分

导读的要义就是写的足够烂,逼你读原典。

评分

有些译名不是最通行的那种,不过这是小问题。不是很认同作者按身份给巴特的经历分节的做法,感觉写得有点支离,但这也有可能是巴特的作品所致。既然这本书还是为我的学年论文提供了点灵感,那就……还好吧……不是牛津通识中最出彩的。

评分

以巴特的不同“身份”排布,实际是以巴特的不同“文本”来分析巴特。他不断敲击传统的愿望注定了他的宽泛,他无法拿一把锤子不断地敲击同一块土壤,这样他只会得到一个洞穴,而他想要的是一片错落无秩的孔洞——“巴特式的文学”——表象背后有意义,意义背后的表象是什么?没有语言可以穷尽对他的描述就是他的迷人之处,他本人就是一副可写的文本,供读者在其中思考,延异出无数种花样。这种螺旋式的创作不仅实现了时间上内容的进步流转,也构成了空间上逻辑的动态结构,像极了系统的进化迭代,看来巴特确实是不断地在远行之后回归,又在回归之后远行。他的想法并没有被身份困住,他也因此拥有了身份,那就是“巴特”,巴特在写罗兰,这不就是他喜欢的日本俳句吗?这不就是匈语中“我爱你”的呼唤吗?我是巴特!我们都是像树叶那样会自然坠落的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