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360
译者:杨向荣 等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32355
丛书系列:巴黎评论
图书标签:
  • 巴黎评论
  • 文学评论
  • 访谈
  • 访谈录
  • 文学
  • 外国文学
  • 写作
  • 文学理论
  • 文学
  • 访谈
  • 法国
  • 作家
  • 思想
  • 文化
  • 深度
  • 阅读
  • 智慧
  • 巴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作者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目录信息

威廉•斯泰伦(1954) 杨向荣/译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琰/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温峰宁/译
菲利普•罗斯(1984) 陈以侃/译
约翰•欧文(1986) 唐江/译
多丽丝•莱辛(1988) 邓中良 华菁/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译
托妮•莫里森(1993) 许志强/译
阿摩司•奥兹(1996) 钟志清/译
V.S.奈保尔(1998) 陶泽慧/译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学的伪善”,艾伦·金斯堡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关于对文学的理解,他接下来又这样说道——“大家总是预设该有一种正式的文学,在主题、措辞乃至语法上都与我们富有创见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文学。” 文学源于生活,与文学高于生活似乎总是两个并行的理念...  

评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已经出到第三本了。作为老牌纸媒的访谈辑录,许久才出一册,教人狐疑,是否如在菜场挑西红柿,最挺括的装满第一篮子,其后越来越乏善可陈呢?好在还有索尔·贝娄、还有V.S.奈保尔、石黑一雄、卡洛斯·富恩特斯、多丽丝·莱辛……奈保尔道:“思绪太过宝...  

评分

如果你想学习写作,这个系列的书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有限,阅读这个系列的书会有些困难。 这个系列的书就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化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此系列书的中文版共有5本,目前在淘宝上只能买...

评分

“文学的伪善”,艾伦·金斯堡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关于对文学的理解,他接下来又这样说道——“大家总是预设该有一种正式的文学,在主题、措辞乃至语法上都与我们富有创见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文学。” 文学源于生活,与文学高于生活似乎总是两个并行的理念...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评分

2018年已读052:完整读完三卷,作家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写作习惯、理念与偶像,也有着各自不足为外人道的怪癖。小说作者多半“中规中矩”,除了根植于拉美魔幻现实传统的富恩特斯(全拉美都在做着一个激昂的幻梦),除了咄咄逼人、极富攻击性的奈保尔(遇到奈保尔这样的受访者,也是头疼)。倒是几个诗人在对谈中很好地诠释了飞天遁地、无所不至的逸兴遄飞,尤其是金斯堡,从药物带来的“通天狂喜”,到玄之又玄的“布莱克体验”、对宇宙与自身的深度感知,而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以便活着,继而死去”。以及,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被多次提及,准备去读一下了。

评分

这系列是近年读的最有启发的写作书,远胜于创意写作指南之类,这一本最佳金斯堡无疑

评分

为自己喜欢的、在关注的作家打call,怎么着都要满分

评分

这类书出出怎么都不会差。让作家们说自己是什么,让评论家说作家像什么,这才是各司其职。如果有让作家说自己像什么的,那一定够自恋,有让评论家说作家是什么的,那一定很搞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