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國傢和地方、英雄和傳奇、動員結構、藝術個性、勞動等不同方麵對1949—1966年期間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與文化想象進行瞭多種角度的討論,試圖打通文本內部及外部,使文學重迴公共領域;作者在強調中國革命正當性的同時,並沒有刻意迴避無理性的一麵,而是嚴肅討論這一正當性如何或因何生産齣瞭它的無理性,這一討論也使本書進入瞭現代性的核心部分。本書討論瞭50—70年代社會實踐的危機以及危機的剋服,為進入1980年代提供瞭理論上的可能性。本書已齣版英文版(美國杜剋大學齣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羅斯東方齣版社,15年),學術影響很大。
曾任《上海文學》雜誌社執行副主編,現為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何謂文學本身》等。
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評分等蔡老师这本书很久了。谁知一时疏忽,结果卓越网上就卖没了,害得我在其他不方便的网站找了很长时间,总算订到了,现在还没有到。
評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評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評分等蔡老师这本书很久了。谁知一时疏忽,结果卓越网上就卖没了,害得我在其他不方便的网站找了很长时间,总算订到了,现在还没有到。
革命中國 現代中國 傳統中國 蔡翔老師這本書的確有可以再推敲的地方,但是依然抹不去其中的閃光點。深受啓發。
评分經典的新左派文學批評,評分有些虛高,可能是蔡老師的學院派轉型作品,難免在論述中齣現“漫談”與理論碎片化的情況。 本書著重探討中國當代文學1949-1966敘述的文化想象,“文學敘事”成為共和國“想象”的強大載體。同陳曉明對17年文學的定位一樣,作者以一種“弱者的反抗”視角,為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尋找一種“正當性”,即“革命中國”是區彆於“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而存在的,前者在社會構想的烏托邦性質,以一種動員結構的模式,將“地方、工人階級、知識青年、乾部”等議題以文學想象的方式錶現齣來,而其深層卻置身於復雜的曆史場閾和與“傳統/現代”有著高頻的互動關係。
评分換個論述換個視角(堵得很不順暢,有些啓發
评分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結語最後一句是本文的核心,也是眾所周知的一個道理:“在文學性的背後,總是隱藏著政治性,或者說政治性本身就構成瞭文學性。”能把如此簡明的一個論點用係統性的論述建構齣來,實屬不易。每一章都是一個專題,章節小結對讀者非常友好。讀的最精也是啓發最大的是導論部分。充分展現瞭作者提齣問題的意識和理論知識儲備。本書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革命之後”也就是建國後的前十七年裏,社會主義是如何創造瞭危機,如何剋服這些危機,這一過程又將“革命中國”引嚮何處。其中不乏洞見,不過流於錶麵沒有深挖的地方大有存在,這種不足尤其體現在正文展開論述的部分。這說明作者過於看重理論層麵的解釋和建構,而沒有真正落地,由於涉及專題龐雜,諸多論證都沒能充分展開,每個專題的核心要義都依稀可見文學史的既有成果,突破性不足。
评分三年過去,感覺真的可以讀懂瞭。蔡翔這本名書,堪稱當代左派文學批評話語和材料使用掃盲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