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本书 为其短篇小说作品在国内首次完整结集,被称为“英语文学的奇迹”。
68则幽暗而充满魔力的故事中,纳博科夫完美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技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智力游戏,以及对生命中无从躲避的暧昧和失落的迷人洞察。夜晚书桌前的男人被一位不速之客惊扰,原来是来自故乡的木精灵;失散已久的儿子与母亲重逢,却现身在无比尴尬的时刻;名为“剃刀”的流亡理发师给曾经迫害过他的男人刮脸;新郎在蜜月结束后不得不向岳父报告新娘的死讯;羞涩的梦想家与恶魔做了灵魂的交易……纳博科夫一生中所关注的命运主题:怀旧与讽刺、时间与死亡、流亡者的日常、对故国的纪念、隐晦的童年创伤、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此一一呈现。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 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 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魔法师”这个意象,反复出现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蒲宁之妻说,纳博科夫的脑子里有个魔法师,故能把魔法师塑造得那么鲜活。而更多人则倾向于把纳博科夫直接视作魔法师,以此解释他创作的世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纳博科夫的同代人奥斯卡尔·格鲁森贝格像个为魔法着迷的孩子...
评分“时光流逝,她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沉寂。过去的点点滴滴,真切的小小回忆,都不知不觉消失了,或是一桩一件地消失,或是三三两两地消失,就像一幢房子窗口的灯光,随着人们入睡而逐渐熄灭。” 如此这般轻描淡写三两行带出的画面感,简直处处可见。到底是有多细腻...
评分“时光流逝,她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沉寂。过去的点点滴滴,真切的小小回忆,都不知不觉消失了,或是一桩一件地消失,或是三三两两地消失,就像一幢房子窗口的灯光,随着人们入睡而逐渐熄灭。” 如此这般轻描淡写三两行带出的画面感,简直处处可见。到底是有多细腻...
评分 评分在谈论这套书之前,先说说大家眼里的纳博科夫吧。他具有多重身份:俄罗斯流亡贵族、昆虫专家,还是著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的老师。当然,作为一个著名作家,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先还是因为《洛丽塔》和《微暗的火》。尤其前者,给他带来巨大声誉也带来巨大...
4.5;1、写作技巧的多元与高妙。作者以某种隐秘形式存在,达成云山雾罩的叙事效果。叙事视点悄然无痕转移,实现生死空间的置换。2、创作主题的复现与变奏。可以从中摸索到日后作品的大量根苗,主旨基调的螺旋上升,常用意象的使用频仍,对某些词源的执念,可谓渊源流传。3、如小丑般荒唐可笑、如癞蛤蟆般丑陋的独裁者,漠漠人群被邪恶的智力言论煽动进混沌星云,联盟成「平庸之恶」,共同以冷漠恶毒侵蚀爱与美。暴君的诞生与覆灭,去国离乡的思韵愁绪,成为终生的心结。4、描写景物的甜蜜梦幻笔触与感情戏的跌宕,与蒲宁果真不无相似。5、永远有背叛的痛苦与欢愉,永远有亟待被拯救缝补的破碎心灵,死亡成为最后的选择,成为黑暗中的笑声。6、对「魔法师」意象的偏爱——人生戏剧性的变故掌控在无穷魔法中,回荡在不知疲倦的叙述者脑海中。
评分亚马逊五条五星好评,京东55条评价只有一条反应翻译问题,不知你这个都说译的不好怎么来的
评分#老衲的这些短篇不可谓不精彩,但对不熟悉他的读者而言也并不算好读。他的小说密度高,信息量大,带有不去讨好的个性展现。但有时它们也容易让人烦躁不安,就像一束强烈的光,或像一个人在不愿说话而想思考时陌生人之间的大声交谈。而同时也可以这么说——他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秘诀,一些相当少见也很重要的东西,在菲雅尔塔或被摧毁的暴君等几篇佳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那毋庸置疑的天才闪光,可惜他对文本的控制过于严苛,要知道在文学中真正摇撼人心的往往是超脱技法和营造之外那些谁也难以约束的东西。
评分也许更应该去看原著。smh
评分亚马逊五条五星好评,京东55条评价只有一条反应翻译问题,不知你这个都说译的不好怎么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