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点:
★ 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你该庆幸看到这本书;如果你以为虚构的世界与你无关,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想法——六堂哈佛文学课,跟艾柯读懂小说。
★ 怎样做一个理想读者?如何正确地打开一本书?——影响几代学人,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典指南。艾柯将文学理论变成一种知识的愉悦:阅读理解并非只是实用技能,更成为一种心智的练习。
★ 探究虚构世界与现实人生的隐秘关系,关于阅读小说的深层原因和终极意义——“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
内容简介: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哈佛大学所作诺顿讲座的六篇讲稿结集而成,既是六堂小说理论课,也是一本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南。
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读者如何正确地阅读一部小说?怎样才能识别模范作者,破解其文本策略?艾柯在这本书中充分显示了他将枯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理论 变成一种知识愉悦与心智启迪的能力。他以临床的精密态度,通过模范读者与模范作者、小说故事与情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等概念,将文本从技术层面抽丝剥茧,调查隐藏在小说形式与手法中的玄机,进而探索小说与人生、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为小说着迷的深层原因。
不论是奈瓦尔、普鲁斯特、乔伊斯、但丁,还是大仲马、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莱明,艾柯循循善诱,在揭开这些作家作品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指引读者在他的智识水平上领略其艺术魅力,甚至让读者成为他的学徒,一步一步迷失在小说幽深茂密的森林。
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享誉世界的符号学家、中世纪专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包含中世纪神学、美学、文学、大众文化、符号学和阐释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都有重要建树。
黄寤兰,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中时晚报》副总主笔,现为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工作。
悠游小说林 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是本非常好的书,在eco的书里可能未必算最好。 从英文版本翻译eco的文章是很有局限的,这部书是eco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那么另当别论,但如果他用意大利语来阐述这些问题,可能言语会更犀利一些,语态时态的多重也会使他表达得更...
评分艾柯总是喜欢弄点玄虚,这次也不例外。在提及本书的名字时,他用了一个博尔赫斯曾经用过的隐喻:丛林是“小径分岔的花园”——“即使其中没有一条已被人走出来的大路,每个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子前进,可以自己决定是走树的左边还是右边的,并且在每次碰到树的时候...
评分这本书(俞冰夏译的简体版,三联书店2005年)很适合W君,因为我发现,书作者Umberto Eco与W君一样也是一位在“业余”热爱西方文化中心地带19世纪以来的小说的人士。当然,Eco作为一名哲学家(叫他“符号学家”的话,感觉怪怪的),他对现代小说有着非凡的看法。《悠游小说林》...
评分大家知道,我们有过知识专制的年代。书被烧过,人被坑过,有人因为一个字眼而掉脑袋,也有无数人曾经为背诵一本红皮书而战战兢兢。在今天,我们读意大利作家安贝托·艾柯的作品时,这种对知识害怕的记忆不是淡化了,反而加强了。我们害怕知道得更多,害怕感受得更多,害怕个人...
”阅读小说也意味着玩一场游戏,通过游戏我们为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无穷事物赋予了一层意义。通过阅读叙事文章,我们避开了对这个世界说真话时会袭上心头上的焦虑。”
评分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小说,因为正是在那些虚构的故事中,我们试图找到赋予生命意义的普遍法则。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有时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广大无垠的宇宙故事,有时则是我们个人的故事。有时我们的个人故事和宇宙故事如出一辙。
评分艾柯传授了文本诠释的一种方式:模范作者和模范读者。艾柯和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组关系。我没有读过全书作为样本分析的《西尔薇娅》等作品,所以读起来有点雾,摸不到里边的东西。想要成为艾柯的模范读者,可不是容易的事儿。
评分同是诺顿演讲稿,可作为卡尔维诺《文学备忘录》的延续来读。理论性更强,甚至动用数学图表来解析叙事关系与时间。提出了模范作者与模范读者的概念,为尽快穿过小说森林指明通路,更向有意在林中漫步悠游者发出邀请。
评分一直期待……封面太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