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红楼梦》的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红楼梦》里获得淋漓尽致的呈现。
贾宝玉的死亡准备,林黛玉的爱情期待,薛宝钗的生存策略,补天者的意兴阑珊,老祖宗的牌桌阴影,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大观园外的男人世界,深度空间和意象建筑,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或论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叙述阅读之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名词的垂直联想和回目的对比设计,人物造型的核心布局……本书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方法,横坐标是世界文化,纵坐标是中国文化,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红楼梦》,在王国维的悲剧说、胡适的考据说之后,从《红楼梦》所提供的真实图像和丰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命运。侬好!红楼!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经典一样,《红楼梦》也颇具地标意味,并且也同样承接文化的始源性。但丁《神曲》源自新约《圣经》,歌德《浮士德》呈示有关荷马史诗的记忆,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缅怀骑士时代,莎士比亚戏剧综合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双重传统。由此可见,《红楼梦》从《山海经》神话起笔,并非偶然的巧合。正如文明是递进的,文化是回返的,以文艺复兴的形式。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自有宋年间悄悄开始,至《红楼梦》问世方才彰显其巍然恢宏的气象。
李劼此著问世已有二十年,仅在大陆就出过好几版,本版今扩至十六章,增订内容是近年在美国西部伯克利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长文,即《红楼梦》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之间的对称性,从而补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开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李劼,作家,思想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本名陆伟民,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在该系执教十多年。1998年赴美,现居纽约。80年代至今,发表大量文章,在海内外出版有文学评论集《个性·自我·创造》,专著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中国文化冷风景》、《百年风雨》、《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木心论》等;以及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末党锢之谜》,长篇小说《丽娃河》、《上海往事》、《星河流转》等。
李劼认为,拿掉《红楼梦》,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就没有了;拿掉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一张美丽面孔就没有了;拿掉先秦诸子,中国文化就不成立了。今天,剥落什么,就重生什么,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重新整合,李劼三部曲《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等书,即尝试提供整合的大致框架。就近而言,是没多少人真正读懂的《红楼梦》、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壁立千仞的陈寅恪等一脉文化香火的承继。而从先秦六柱,重新厘定杨朱贵己、李耳无为、墨翟兼爱、管仲人本、公孙龙非马、庄周逍遥的思想光谱,六位大家犹如六根支柱(需摒弃的是儒家法家之荀况的帝王术、商鞅的军国主义理念、韩非的权术等),乃至《山海经》神话中的人文风貌,上古伏羲先民的全息智慧。背后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即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复兴的是被历史掩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前半部分认认真真,最后两章略有潦草的看完了。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循规蹈矩的红楼梦研究著作,而更像是化红楼为一处处可见隐喻的历史意象,灌注作者自己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颇富个性理解的大书,所以书名如此。“之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重写努力,就是从这部论《红楼梦》...
评分一個糟糕的地方,一個糟糕的題材。紅學兩字熏臭大街的今時今日,書店裏面遇到這三個字,依然要目光一凜信手一翻,原是紅痴的毛病。不過,半頁而已便欣然決定收入囊中。(是說完全都沒有注意到它價格的離譜,怎樣呢?這樣一本書原配得起這樣一個價位。) 還無法給這場跨越生命...
评分时而洞彻的辩论,时而粗暴的结论,时而头脑简单的误解,时而故作高深的断章取义,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晶莹的思维碎片,但作者本身的偏激和浮躁使得读者的敬意大为降低。
评分 上海人李劼 《红楼梦》: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历史文化地标——台版《论红楼梦》自序 2013-10-12 18:05:231790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经典一样,《红楼梦》也颇具地标意味,并且也同样承接文化的始源性。但丁《神曲》源自《圣经·新约》,歌德《浮士德》呈示有关荷马史...
评分文化学者李劼在《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中提到一点令我十分感兴趣的点。他说“一方面是眼泪和情爱,一方面是流水和落花,大观园世界以如此一种人文自然互相映衬的景观,展示出其存在论意味。眼泪和流水的互文,道出一种绵绵不断的悲怀和诗意十足的畏惧……死亡以眼泪...
★★★★★一口气读完,然后把李劼的书列为必读,太喜欢这样言之有物、有又个性的人写的书了,哪怕偏激。
评分2.25。值得推荐的红楼梦论述。推荐看豆瓣《红楼梦的生命史:文明衰败,青春垂泪》《简单书评》《纵深对比 谈红楼》等篇。李教授行文,纵横捭阖而鞭辟入里,其犀利文风让人常陷入眩惑。但红楼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存在与时间的对照阅读,牌桌诗社论,中国历史口腔期的诠释,豹、绵羊、狼狗精神的衍生,神话起源说,对宝黛钗王熙凤探春贾母等人的剖析和每个人副本如黛玉之于龄官晴雯薛宝琴等的五行论,情梦灵的层次划分、八十回的阶段划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激烈批驳,都让人大吸一口气。但也有些地方不敢苟同,对薛宝钗的凶险用心这一深刻偏见,我更倾心于是作茧自缚的悲情女孩,毕竟山中高士晶莹雪,小时候爱看词曲的她在巨大的外在家族压力下走向世俗,是无可挽回的悲哀。读完狂夫之笔,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新意迭出,感受到八十年代学术余韵。
评分有才气,大致可读。其实如果用中国化的表达来评价,这不过是一个被称为“文人”的人在解读《红楼梦》,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西方人在解读《红楼梦》,或者说一个在现代性中浸淫已久的文人在臆解他眼中的“中国文化”,如果这样看,这本书无疑有代表性,且颇有见地。
评分实在读不下去了,倒数第几章谈大观园内女儿世界,身为林粉都看不下去的对薛宝钗恨不得敲骨吸髓地抹黑。 穿凿附会中外神话、还有那个豹子的比喻,啊,不读了!
评分2.25。值得推荐的红楼梦论述。推荐看豆瓣《红楼梦的生命史:文明衰败,青春垂泪》《简单书评》《纵深对比 谈红楼》等篇。李教授行文,纵横捭阖而鞭辟入里,其犀利文风让人常陷入眩惑。但红楼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存在与时间的对照阅读,牌桌诗社论,中国历史口腔期的诠释,豹、绵羊、狼狗精神的衍生,神话起源说,对宝黛钗王熙凤探春贾母等人的剖析和每个人副本如黛玉之于龄官晴雯薛宝琴等的五行论,情梦灵的层次划分、八十回的阶段划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激烈批驳,都让人大吸一口气。但也有些地方不敢苟同,对薛宝钗的凶险用心这一深刻偏见,我更倾心于是作茧自缚的悲情女孩,毕竟山中高士晶莹雪,小时候爱看词曲的她在巨大的外在家族压力下走向世俗,是无可挽回的悲哀。读完狂夫之笔,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新意迭出,感受到八十年代学术余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