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

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英] 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
出品人:
頁數:507
译者:林國榮
出版時間:2017-6-5
價格:79.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20108171
叢書系列:甲骨文叢書
圖書標籤:
  • 德國
  • 希臘
  • 思想史
  • 政治哲學
  • 藝術史
  • 藝術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伊莉莎·瑪麗安·巴爾特
  • 希臘
  • 德意誌
  • 暴政
  • 曆史
  • 政治
  • 戰爭
  • 專製
  • 歐洲
  • 古代
  • 權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研究瞭希臘的藝術與詩歌對德國18世紀以來的偉大作傢的影響。全書分為8章,第1章是概論,第2章到第8章依次論述瞭希臘對溫剋爾曼,萊辛與赫爾德,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海涅,施裏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喬治的影響。作者在概論中對德意誌的文化和精神進行瞭簡單的介紹,也對全書的框架做瞭簡潔的說明。在接下來的7章中,作者以溫剋爾曼為起點,開始論述希臘在藝術、心理、哲學、文化上對德意誌的偉大作傢的影響。但作者不局限於研究希臘對他們的影響,也著力分析德國偉大作傢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溫剋爾曼對後來的作傢的影響,歌德對其之後的作傢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這些作傢身上隨處可見。此外,從這些偉大作傢的作品中,巴爾特讀齣瞭他們對德意誌的身份認同,挖掘瞭其中復雜之處。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畢業於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德意誌問題專傢,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位於俄國和馬其頓前綫的蘇格蘭陣營的翻譯及醫護人員,後任教於劍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是其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初版於1934年,曾遭納粹毀禁,戰後成為英語世界的經典。

譯者簡介:

林國榮,哲學博士,宜春學院公法與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國圖誌”叢書編委。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發現者:溫剋爾曼(1717-1768)
1. 希臘今生
2. 羅馬
3. 愛欲
4. 宿命
5. 拉奧孔神話
第三章 闡釋者們:萊辛(1729-1781)與赫爾德(1744-1803)
1. 萊辛現身
2. 拉奧孔重現
3. 赫爾德迴應“拉奧孔”
4. 入侵
第四章 創造者:歌德(1749-1832)
1. 普羅米修斯
2. 伊菲革涅亞
3. 意大利
4. 溫剋爾曼的羅馬
5. 荷馬傢族
6. 海倫娜
7. 惡靈
第五章 敵對者:席勒(1759-1805)
1. 戰敗的“巨人”
2. 青年劇
3. 希臘諸神
4. 滾蛋吧!
5. 命運
第六章 殉道者:荷爾德林(1770-1843)
1. 伊卡路斯
2. 著魔
3. 狄俄迪瑪
4. 蒼白的加利利人
5. 斯卡達內利
第七章 反叛者:海涅(1797-1856)
1. 路西法
2. 作為鬼魂的諸神
3. 作為魔鬼的諸神
4. 流亡中的諸神
5. 歡迎你,酒神巴剋斯!
第八章 餘波
1. 溫剋爾曼再生: 海因裏希•施裏曼(1822-1890)
2. 酒神: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1900)
3. 神話傢:卡爾•斯皮特勒(1845-1924)
4. 秘法傢: 斯蒂凡•喬治(1868-1933)
5. 結論
原始資料選
索 引
附論 暴政都是人類自己建立起來的(林國榮)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已刊于2018年4阅 17日《澎湃 上海书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77773】 一、关于问题 1935年,五十岁的英国学者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平生最著名的作品:《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论希腊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  

評分

文/柴刀下山 “潘多拉:噢,父亲,让我们死去吧! 普罗米修斯:还没到时候。” 暴政之下,必是毁灭。 作者大约是从毁灭的角度,才将希腊艺术定为暴政的主动实施者。 然而,这是错误的。 希腊艺术于公元前12-公元前1世纪形成,她就在那里,和谐而静美。所以当18世纪的德国艺术家...

評分

三天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恐怕对它的喜爱真的只能停留在封面的设计上了。第一章概要里那句话在之后的展开中只让我感到浓厚的失望,乃至愈加绝望。 引用结尾译者附论里的内容,这本书解释“民族灵魂之历程,诙谐背后隐藏着苦痛,苦痛当中又透设出戏谑。”是的,戏谑。这种戏谑自...  

評分

乍一看到德意志问题专家、20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伊莉莎·玛丽安·巴尔特所著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首先就是大吃一惊——怎么会是这样?!“希腊”对“德意志”怎么了,又如何会归结到“暴政”这一概念之上了呢?!就基本概念而言,“暴政”意谓残虐的政治,指的是残酷剥削、压迫...  

評分

三天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恐怕对它的喜爱真的只能停留在封面的设计上了。第一章概要里那句话在之后的展开中只让我感到浓厚的失望,乃至愈加绝望。 引用结尾译者附论里的内容,这本书解释“民族灵魂之历程,诙谐背后隐藏着苦痛,苦痛当中又透设出戏谑。”是的,戏谑。这种戏谑自...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不是嚴謹的學術分析,而是散漫的文藝評論,過多含混和斷言和修辭替代瞭必要的論述。其中有些章節寫的還比較緊湊,還有些章節則過於鬆散,找不到主題。

评分

勘誤錶正在收集製作中,齣版方也收到一些迴饋,到時會一並整理並發布齣來;再版之時會一一更正,糾錯的確是讓讀者費心費力的過程,盡可能完善吧;初讀本書,沒過10個頁碼,就感受到巨大震撼,如同過電,遂有瞭翻譯的衝動,沒有過多掂量自身學力是否應付得來。比如Stefan George,錯譯成“斯蒂凡.喬治”,比如Suabian,沒有看齣是“士瓦本”(Swabia)的另一種拼法,錯譯成“蘇阿比亞”等等,都是常識性錯誤;在此自己給自己打一星,算是謝罪啦。至於學派因素,肯定是不存在的,客觀地講,一介迷途小書生,並無任何學派待見本人;主觀來說,不沾染學派之事也是多少年來的習慣和底綫;關於這一點,可以作證的人恐怕有很多很多。最後,真心感謝不辭辛勞,為我勘誤的人。

评分

《悲劇的誕生》的子嗣,作者是尼采醫生的忠實助手。譯者文采斐然,然而所寫附論在內容上雖然反對哲學,形式上卻偏偏是哲學化的,缺乏真正的史學精神。如果說巴特勒針對溫剋爾曼、歌德、席勒進行的精神分析,旨在凸顯其悲劇性,且根本上是個體化的,所以是以詩批判哲學;那麼林國榮在附論裏的論說方式,盡管也洋溢著悲劇意識,卻因為圍繞的對象不再是個體,而是作為整體的德意誌人,因而以一種平均化的視野,減弱瞭人的復雜性,從詩跌落為一種修辭。最後,我不同意將民主視為酒神精神的代言人。

评分

比小說好看

评分

《悲劇的誕生》的子嗣,作者是尼采醫生的忠實助手。譯者文采斐然,然而所寫附論在內容上雖然反對哲學,形式上卻偏偏是哲學化的,缺乏真正的史學精神。如果說巴特勒針對溫剋爾曼、歌德、席勒進行的精神分析,旨在凸顯其悲劇性,且根本上是個體化的,所以是以詩批判哲學;那麼林國榮在附論裏的論說方式,盡管也洋溢著悲劇意識,卻因為圍繞的對象不再是個體,而是作為整體的德意誌人,因而以一種平均化的視野,減弱瞭人的復雜性,從詩跌落為一種修辭。最後,我不同意將民主視為酒神精神的代言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