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 二十世纪德国文坛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吕贝克名门望族之家。1901年,以长篇小说处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而声名煊赫,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1924年,以另一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世界。还著有《浮士德博士》《绿蒂在魏玛》《托尼奥•克勒格尔》《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等作品。
1929年,由于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登勃洛克这个姓氏,在无形中带给整个家族以巨大压力。故事背景从十九世纪初横跨至下半叶将近百年,期间涵盖了法国大革命及普法战争等里程碑事件。通过对以布家变迁为代表的叙述,拼凑出整个德国社会乃至欧洲大陆在暴雨将至前夕的暗流涌动,以及风雨过后彩虹并没有如期而至的...
评分托马斯曼的写作风格显著,把欧洲贵族生活如此事无巨细又丝丝分明的描写,也称得上是德国曹雪芹了。 在他的笔下,一个百年家族如何经历四代人轰然倒塌,写得是那么顺其自然。在读的时候感觉每一件转折的事情都发生得那么自然而然,以至于当读者全身心投入到书里时,甚至不能站在...
评分 评分布登勃洛克这个姓氏,在无形中带给整个家族以巨大压力。故事背景从十九世纪初横跨至下半叶将近百年,期间涵盖了法国大革命及普法战争等里程碑事件。通过对以布家变迁为代表的叙述,拼凑出整个德国社会乃至欧洲大陆在暴雨将至前夕的暗流涌动,以及风雨过后彩虹并没有如期而至的...
评分摘自《国际在线》 作者:故 垒 一个深沉而绚丽的黄昏,作家阿申巴赫在城市的广场散步时,发现了一位怪异的异乡人,他“中等身材,瘦骨嶙峋的,没有胡子,鼻子塌得非常显眼”,但目光很剽悍。这位奇怪的异乡客用冷冷的目光瞪了阿申巴赫一眼,立刻激起了作家青年时代曾有...
【2018105】几乎每一次“攻克”大砖头都是个打破偏见的过程。具体到曼,这个于十九世纪末开启创作生涯的作家,其作品大概遭受过不少题材过时、手法陈旧、篇幅冗长、内容枯燥之类的议论。《魔山》没读过,不好说,反正这些(莫须有的)毛病在布登家是不存在的【喂】家的衰落,本质上还是人的凋零,只不过人的骄傲与耻辱、喜乐与哀痛折射出太多家庭关系的孱弱与可笑、市民阶级的自恋与局限、宗教势力的阴暗与虚伪,使得整个作品“大”了好几圈儿。人物实在太典型太鲜活了,简直个个是戏精——连外貌描写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边边角角的“龙套”也被照顾得溜光水滑,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标本感和魅惑力。长篇处女作哎,才26岁,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文本的控制都已经成熟得吓人了。卖保险使人通透……#每月打卡
评分伟大的文艺作品全都有关幻灭,家族的衰落无疑是最佳的依托。尽管有些地方琐屑有如电视剧,但还是掩盖不了26岁处女作托马斯曼的天才。版本很适合收藏,庄重古朴厚实,大大的16开,比辞海小不了多少,只能摆桌上看,捧在手上看完全是不可能,译林真给托马斯曼面子。
评分【2018105】几乎每一次“攻克”大砖头都是个打破偏见的过程。具体到曼,这个于十九世纪末开启创作生涯的作家,其作品大概遭受过不少题材过时、手法陈旧、篇幅冗长、内容枯燥之类的议论。《魔山》没读过,不好说,反正这些(莫须有的)毛病在布登家是不存在的【喂】家的衰落,本质上还是人的凋零,只不过人的骄傲与耻辱、喜乐与哀痛折射出太多家庭关系的孱弱与可笑、市民阶级的自恋与局限、宗教势力的阴暗与虚伪,使得整个作品“大”了好几圈儿。人物实在太典型太鲜活了,简直个个是戏精——连外貌描写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边边角角的“龙套”也被照顾得溜光水滑,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标本感和魅惑力。长篇处女作哎,才26岁,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文本的控制都已经成熟得吓人了。卖保险使人通透……#每月打卡
评分#读了快两周才读完,其实十分流畅生动,每一幅画面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进入。里面的人是真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托马斯的那几次独白,比如冬妮的那么多次婚姻,比如总是幸灾乐祸的三个老姐妹,比如那句“希望是什么?是比现实更美好的东西”,还有小汉诺,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一个忧郁胆怯的孩子在实干家父亲眼里,是多么恨铁不成钢……这本书应该够我琢磨很久的了,其中有一点我个人很在意:这个家族的没落,与这些人多病虚弱的体质,有很大关系
评分【2018105】几乎每一次“攻克”大砖头都是个打破偏见的过程。具体到曼,这个于十九世纪末开启创作生涯的作家,其作品大概遭受过不少题材过时、手法陈旧、篇幅冗长、内容枯燥之类的议论。《魔山》没读过,不好说,反正这些(莫须有的)毛病在布登家是不存在的【喂】家的衰落,本质上还是人的凋零,只不过人的骄傲与耻辱、喜乐与哀痛折射出太多家庭关系的孱弱与可笑、市民阶级的自恋与局限、宗教势力的阴暗与虚伪,使得整个作品“大”了好几圈儿。人物实在太典型太鲜活了,简直个个是戏精——连外貌描写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边边角角的“龙套”也被照顾得溜光水滑,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标本感和魅惑力。长篇处女作哎,才26岁,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文本的控制都已经成熟得吓人了。卖保险使人通透……#每月打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