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一个性别困惑的男孩与他同胞弟弟以及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理解、培养、捍卫“与众不同”的非凡历程。
本书为纪实文学报道,材料来源于个人日记、家庭摄像、新闻报道、当地的法律文件。艾米在四年内追踪了这个触及到文化争论核心的美国家庭,记录了一个男孩对于自身性别的困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全部过程。
《成为妮可》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共鸣。有人说此书让他理解了一个易性女孩,还有为她未来牵挂、接受她、保护她的父母。纳特让世人了解到性别身份与性取向的内涵,并引入了同性恋、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者社群。还有人说,妮可的故事展示了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毋庸置疑,妮可所处的环境很复杂,但作者纳特以一种自然流露的方式让读者去理解感受妮可与她的家庭。总而言之,此书让世人得以一窥跨性别者的生活与家庭,在社会对跨性别者的包容历程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艾米·埃利斯·纳特,新闻记者、专栏作家。2011年凭借系列专题“玛丽女士的沉没”(The Wreck of the Lady Mary)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她目前是《华盛顿邮报》的健康与科学专栏作家,著有《阴影中玻璃般的明亮》(Shadows Bright as Glass),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少年大脑》(The Teenage Brain)。此外,艾米·埃利斯·纳特还担任哈佛大学纽曼新闻实验室成员、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以及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兼职教授。她目前居住在华盛顿。
本文作者为本书译者李昕恬。 刚拿到《成为妮可》,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那两张年轻洋溢的脸。不过说实话,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妮可——青春、张扬、美丽。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一个跨性别者。此前,我并不排斥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恋者,但我也只是把他们理解为...
评分本文作者为本书译者李昕恬。 刚拿到《成为妮可》,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那两张年轻洋溢的脸。不过说实话,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妮可——青春、张扬、美丽。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一个跨性别者。此前,我并不排斥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恋者,但我也只是把他们理解为...
评分 评分本文作者为本书译者李昕恬。 刚拿到《成为妮可》,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那两张年轻洋溢的脸。不过说实话,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妮可——青春、张扬、美丽。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一个跨性别者。此前,我并不排斥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恋者,但我也只是把他们理解为...
读到六成放弃了,纪实文学的口吻让人很难对每个人物的心境产生任何共鸣,对于这已经发生的困难和胜利没有共情无法再专注下去。
评分3.5 作者写作水平一般般,但这个题材注定了不会分低。家人一起反抗歧视,其中还伴随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成长,真是棒棒棒。
评分我真的迫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包容,多元 可事实是什么呢,即使是我以为的我们开放的大学生活,自然有人,保守,无法接受同性恋,更不用说跨性别 妮可的生活也许很难,但她也很幸运 这本书读过的人好少 妮可真的很美
评分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理所当然,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人事物。这是权威话语权的国度的模式。有时我想,是否自己可以不用非黑即白的模式去看待一个自己陌生的人事物,在跨性别者的世界里,我有没有可能尝试走进他她的世界,能否看到她他的不易,看到她他的勇气与坚持,若每个人都保有这样的胸怀,我想这个世界处处都是美好。
评分要知道,对一些人来说,做真正的自己,即使只是真正的性别,就已需要耗费所有去争取。幸福,从来不是理所应当。珍惜。/另一点,也有点羡慕美国社会已经发展到大家可以理性地在法律在社会层面去讨论、争取更深层次的人权和人的问题。十年前看美国大法官制度就深深感慨,十年已过,希望我们一起争取中国更早地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