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于一九三二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文学界和思想界影响深远。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最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完全沦为驯顺的机器,个性和自由被扼杀,文学艺术濒于毁灭。继《美丽新世界》这部寓言小说杰作之后,赫胥黎又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在这部雄辩的作品中,作者运用其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比较了现代社会与他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构想的寓言性图景的方方面面,像人口过剩、宣传和洗脑以及化学劝诱等,认为他早年悲观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本书将赫胥黎这两部最经典的名著全部收入。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批评家和剧作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以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杂文、评论作品,有意识地担负起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道义职责,充当了社会道德和现代文明的拷问者。
看到对《1984》的评论,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美丽新世界》。对1984里描述的令人窒息的独裁场景我已不担心,因为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中国人正头也不回地掠过《1984》的阴影。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对国人会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
评分看到对《1984》的评论,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美丽新世界》。对1984里描述的令人窒息的独裁场景我已不担心,因为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中国人正头也不回地掠过《1984》的阴影。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对国人会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
评分看完这本书我是无比的悲哀。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认同这个可怕的乌托帮,我也无比坚定的相信我们的世界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身在世界上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电视节目的完全娱乐化,每一个人群都有麻醉自己的节目;所有的声音都告诉你,你应该满足于现在这样的...
评分“你想要的我都给你,得不到的你永远都不想要。” 在未来的完美世界里,这就是最终的生存哲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被缩短为零:要么实现理想,要么从根本上扼杀欲望。如果这一切都是可行的,终极幸福炙手可得。没有失望,没有妄想,人成为社会机器中能可靠预测的元素,祥和、完...
评分这些天,痛苦一遍遍地翻腾。在放纵心灵和等待麻木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美丽新世界》。 那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救赎,但至少带来了安慰。 不想讨论它的反乌托邦涵义和显而易见的政治讽喻,我只知道老赫胥黎穿越74年的时光让我明白孤独和痛苦意味着激情未泯,灵魂仍然品尝得到渴望的...
如果有一天,真的要被洗脑,那我希望能够被洗得彻底一点。不管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众人皆醒我独醉都太痛苦了。
评分赫胥黎似乎觉得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 但他实在低估了人类智力和科技的发展 生存的问题一定是在发展中解决的 威胁自由民主的绝不可能是智力水平和身体机能下降 优生学本身真的是十分可怕的观念 技术进步有时候的确可怕 一种细思极恐的可怕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人性与自由意志的力量 不至于走向美丽新世界的结局 思考的问题是好的 只是我觉得有些悲观和极端了 《重返新世界》是值得每过几年就拿出来读一读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 这些思考会让我们提高警惕 看的时候一直想起《西部世界》
评分早前读《1984》,放下后只会长舒一口气,读完《美丽新世界》从书中抽身后更觉得恐慌,预言正在实验,社会越来越信奉娱乐至上,合法配给的毒品,自由性交,不会变老,没有家庭,自然也没有家庭的原罪,没有一切当代青年们抱怨的问题。是大家期待的乌托邦么?
评分后半部分的《重返美丽新世界》,每一句话都可奉为经典,每一句话都在映照现实的世界。《1984》体现了独裁的表象,《重返美丽新世界》总结了独裁的内涵。
评分就差一本《我们》没读了。这本读完感受很复杂:最精彩的那部分辩论在我看来也不无瑕疵,因为对方辩手的辩论太有力了,以至于短暂地使我忘记了“生命诚可贵……”那回事。也或许是因为作者也不免困惑:在极度的野蛮和极度的文明之间,究竟有无完美的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