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分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全书最初于巴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了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1921年罗曼·罗兰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将整个作品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
傅雷翻译所用的底本即是四册定本。初译本于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译者认为初译“风格未尽浑成”,决定重译全书。重译本于1952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本书即以此重译本为底本,依据此后各年代版本精校而成。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在获得罗马法国文学院艺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音乐史,同时开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早期的创作以剧本为主,但因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而无法发表,他也因此而离婚。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连续创作了英雄三部曲:《贝多芬传》(1903年)、《弥盖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合称《名人传》;从1890年开始,罗曼·罗兰穷二十年之功,创作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
傅雷于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除主修文艺理论外,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29年夏,完成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1931年回国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的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为后人誉为“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公认的首选译本。
这本书能唤醒一些深埋心底的感觉。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失去很多非常鲜活的生命体验,只有一些大作家终身保持敏感,可以模拟和唤醒那些不同年纪的细致幽微的心理体验。 普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好些感受等过了那个年月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看到比自己年轻的人沉...
评分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
评分X年X月X日 “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卷,有非常愉悦之感,摆脱了束缚自己的情欲......” 写下这句话是在1988年的春天。1988年的春天肯定发生了什么,只是我现在想不起来了。但这事肯定与身体、与情感,或者与两者都有关。那年的春天来得迟,三月了还有雪。是小...
评分几个月前在《百年孤独》《约翰·克里斯朵夫》《悲惨世界》三本书中做选择,因傅雷翻译文采斐然,所以我选了第二本,而把《百年孤独》和《悲惨世界》搁置了,直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看完也没翻开。刚在路上无聊打开《悲惨世界》,立刻就被吸引了。 后来我分析了下,之前动力...
评分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
给跪了
评分作为小说,显然是一部不太高明的小说,好在作者并不承认他是在写一部小说。尽管如此,从“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开始,我还是被这部啰里八嗦的小说感动了。有一点我很赞同罗曼罗兰,艺术作品的成就不会因它的体裁受限,因为更重要的是灵魂的真,约翰·克利斯朵夫不就是千万个正走在“永远回归”路途上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其中一员吗?我爱理想主义者,我爱活着的人。
评分北京日报版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她他不分、都是他,当一个句子两个甚至三个他时,让你搞不清这个他是谁,那个他又是谁;而且傅雷先生的译文里一个句子两个、三个他的情况相当多 。二是名人的译名的问题严重:莫扎特居然译为莫扎尔德、门德尔松译为孟特尔仲、舒曼译为舒芒、韦伯译为韦勃、李斯特译为列兹、舒伯特译为修倍儿脱、巴赫译为罢哈、亨德尔译为亨特尔、瓦格纳译为华葛耐、海顿译为罕顿,只有贝多芬是一样的。 真不知从哪里找的这么早的译本,真是糟蹋傅雷、误尽后学啊。
评分四星+。二十年(?)重读。冬日将尽,断断续续于病中,大概是有些刻意的选择,想觅些不能被黑暗掩蔽的力量。一边寻着旧时影子,一边惊讶于当年为了学琴就囫囵吞枣地啃长篇的劲头。许是心态倦乏,到第四五卷简直憋闷。印象中并不记得克里斯朵夫是这样永远敏感动荡的中二少年,以真为名,直勾勾地冲撞。耐着性子读下去,重新记起被我遗忘的安多纳德,最终在某些页面含泪掩面。信仰,灵魂,思想,艺术,爱。罗曼罗兰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个话痨,以过分抒情的语调重复着来来回回地讲着几乎是同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然而,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能做的,不过洗一个人间的浴,接受自己的命运。Als ich kann.
评分这不是一部小说,或是人物传记,这是一个人,一个有力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