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坛上最复杂、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上帝与魔鬼、圣人与恶人、罪孽与惩罚、苦难与救赎,是其作品的基本主题,他对灵魂的严酷拷问、对人性的无尽探索,影响了二十世纪包括福克纳、加缪、卡夫卡、萨特在内的众多作家,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有人称“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其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臧仲伦(1931—2014),男,江苏武进人,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翻译史话》。译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与巴金合译)等。
该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将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等多种类型的小说与教育小说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本书主人公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浮躁世界中,面对变化不定,缺乏信仰和理想的社会,由于缺乏经验,万分迷惘,彷徨不定,历经曲折和磨难,多次遭遇到的考验和心灵的创痛。好在他一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执着追求,并且后来受到了多方面良好的影响,经历探索“善”与“恶”的挣扎之后,终于醒悟过来,完成自己精神上的成长。
终于撸完了,这书写的太墨迹了,以至于阅读过程是忍受. 共三部,第三部的开头莫名其妙.新主要角色的加入,剧情设置极其不合理.整个故事臃肿到让人怀疑是在骗稿费.没有<卡氏兄弟>的厚重,没有<罪与罚>的入木三分的心理分析,没有<被侮与损>中的感动,甚至看不到陀氏所标榜的精髓的"苦难...
评分首先,这是一个品性极为端正的少年,反思和自我怀疑一刻也没有停止,但却没有拉斯科尔尼科夫式的无法摆脱对自我羞愧和对自己无尽的折磨。童年缺乏亲密的人对其的引导导致他的敏感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他的羞耻心让他力求孤独,但是他却不惧于爱与被爱。 作家的功力真是深厚,...
评分 评分之前依次读过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以及《地下室手记》,深受折服。之所以很想读这一本,实在是被书名吸引,因为我也正是个二十一岁的少年,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一样,怀着自己的少年心气和信念,想要实践自己的“思想”,接受试炼和考验。 值得注意...
评分伟大思想不在于想得复杂,而在于想得简单。 对比作者其它的长篇小说,“思想”从未占据过这么重要的位置。在《少年》里,思想放佛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对读者说话了,正是因为这样,思想的存在在这部小说里才显得那么自然,不像别的作品那样,里面的一个个...
随便说一下,我哪里配谈陀氏嘛!与其他靠戏剧化冲突推动故事发展的作品不同,陀氏在这里非常非常克制,只从懵懵懂懂的多尔戈鲁基的角度来写故事,甚至放弃了情节(很陀氏)。《少年》是陀氏对fans的一种赏赐,不仅可以看见经典的地下室人、幻想家和双重人格,还能看到陀氏的各种思想!(陀氏对女性似乎有种特殊的“情感”,总是想尽办法让她们逃离索多玛城的愿望。也难怪,毕竟人类再恶,陀氏也没放弃希望。)
评分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读一本书(如红楼梦)读那么多遍了,因为里面有无穷的细节,真实的细节。每一个人都是活的,每一件事,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神态,都是真实的,富有含义,含有深意的,值得琢磨的,就像现实世界里的一样,甚至比现实世界里的更有真实感,当然,也必然会更精彩。也能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在一幅画前站几个小时,一支音乐可以欣赏那么久了。细节丰富,真实,还那么精彩,天才,美。 回到这本书,写作手法也是很特别,第一遍读的很吃力,很多真相被刻意隐瞒了,也正是年少的主人公在当时看不透一样,亢奋的在迷雾里乱窜,胡思乱想,误会越积累越多,人人都在打哑谜,但那么亲切自然。最后面才一步一步谜底揭晓。但回头再看之前的情景,情景下的人,原来是这个样子,也应该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过火,又很有魅力。
评分补标一下。这本真的是写给粉丝的书。其他小说里的思想线都浓缩过来了,而情节线则退居二线(或者说陀式叙事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没有情节了),仿佛是介于小说和作家日记间的体裁探索。注释是冀教社陆肇明本最全,臧老或许力不从心,略去许多重要注释,行文似也有参考陆译处,但许多关键概念处理得更好。
评分2019年 第44本 陀氏五十四岁时的一部作品、此时距他去世只有六年了,戳破人心的隐私,以一个暮年人思想来写少年往事。 金钱、权利、精神、道德、信仰、自卑、尊严、爱恋…一系列心灵混乱;兽性与神性如何共存一体,人是如何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宗教与苦难救赎是否可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如何被生活碾压,通过这些主题呈现一个人类新的全部深度。 这本书里面有无穷的细节,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神态都富有意义、含有深意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无知的少年期,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来;虽已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少年,但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作者在《少年》创作笔记中写道:“主题。少年虽然抱着现成的思想而来,但小说的整个思想是:寻找指导行为、区分善恶的准绳,这在我们社会中并不存在,而他却十分渴望,用感觉来寻找,这就是小说的主旨。” 您啊,您就别指望和陀翁笔下的人物在一起,平平静静的喝杯茶了,这是不可能的,再久都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