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在伊朗雷什特出生,成长于德黑兰,并就读于
德黑兰法语学校。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朗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祖国,莎塔碧也被父母送到维也纳读书,此后四年间作为小留学生独自漂泊异乡。18岁回到德黑兰,四年后再度去国,赴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莎塔碧有多部漫画作品出版,《我在伊朗长大》是其成名作,此外,她的插图作品也常刊载于《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
最近读了一本自传体漫画,叫《我在伊朗长大》。 假如要我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贵族后裔的少女,因为国家在宗教革命后逐渐走向专制,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让她在14岁就去国外独自一人留学,含辛茹苦凑钱让她在国外成长,如果...
评分我是先看了Persepolis的电影版才去买的三联书店的中文版图书看的。看电影时我就很受感染,而书里包含了更多内容也厘清了许多头绪。做为一部反映时代动荡中个人成长的作品,能够看到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无助。由于所处的环境因素,玛赞在思想上比同龄人更超前一些,而且也喜欢去...
评分 评分在市图里偶遇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果断决定带走! 第一页说的是小女孩们不懂为什么要戴头巾,各种顽皮,各种幽默,所以当下就觉得肯定会是本有趣的书。 借到之后没有立刻看,转眼又到了一个周末,懒洋洋的起床后,坐在床上翻起这本书,结果越看越喜欢,或者说,欢喜。最后结局...
评分我是先看了Persepolis的电影版才去买的三联书店的中文版图书看的。看电影时我就很受感染,而书里包含了更多内容也厘清了许多头绪。做为一部反映时代动荡中个人成长的作品,能够看到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无助。由于所处的环境因素,玛赞在思想上比同龄人更超前一些,而且也喜欢去...
@所有人 推荐给大家。
评分没想到伊朗跟中国居然这么像,愚民洗脑、指鹿为马、狂热残酷这一套我们再熟悉不过。作者的家庭出身虽算不上特权阶层,但也绝对属于中上了,优渥的家庭条件,宽容理性的爹妈,还有出身皇族的外婆,给了作者一个充满爱的生长环境。书中名句摘录两句:人必须教育自己。只有当灾难还能承受时我们才会自怨自艾,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一笑置之。
评分2017-90,没看动画先看到漫画,信息很多,包含战争、宗教、变革、家庭、成长、教育等等,一个女孩长大画出自己的过去,虽然是特殊阶层。这本书应该会影响很多人对伊朗的了解。
评分不是特别有趣,有点失望。
评分挺讨厌主人公,但父母和奶奶真是绝赞,尤其是她父亲,明明知道将来会离婚,还是支持她结婚。很多事情人都需要自己去经历,才能明白是好是坏,而无论怎样都是成长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