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看之道

我的观看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美] 大卫·霍克尼
出品人:
页数:248
译者:万木春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18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404997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
  • 大卫·霍克尼
  • 艺术家
  • 绘画
  • 美术
  • David_Hockney
  • 艺术史书单
  • 美国
  • 阅读
  • 思考
  • 观察
  • 美学
  • 生活
  • 自我认知
  • 视觉文化
  • 哲学
  • 批判性思维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式的再现艺术越来越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性和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总是抵制把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这种愚蠢的二分法,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从来就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制,一切再现,尽管风格有差异,都以感知和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为基础。与此同时,霍克尼痛恨自己的风格被模式化,虽然他的风格大受欢迎,他却不愿意重复可预测的霍克尼式图像。他挑战了过去被误以为真实的摄影(摄影虽然是机械记录,但它也不能摆脱对空间感知的特定预设,而且其

含义并非绝对客观中立),并对各种不同的空间再现方式,对采用新技术“复制”艺术的丰富可能性,都兴趣盎然,为之兴奋。他对空间再现具有莫大的好奇心,对之反复实验,因为空间是一切再现形式的精髓。作为这种好奇心的补充,霍克尼越来越频繁地从事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将制造错觉与三维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霍克尼的脾气是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他天真。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相信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任何事他都必须亲自探索。他对空间再现的研究和实验,包括其涉及到的更广泛的意义,以及他对复制的含义等问题的关注,都不是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位工作中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他的探索具有儿童般纯真的好奇。他对艺术界狭隘、多变、时髦的风气毫无兴趣,只顾走自己的路,这倒不是因为他刻意要摆出一副原创性的姿态,而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对“更广阔的视角”,对未知的宇宙,满怀真挚的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个原因,本书不仅按年代编排了霍克尼的作品,同时也追溯了他创作中的道德和智性思考,它们当然和作品分不开。

作者简介

大卫.霍克尼,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被关注、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一切媒介,从油画、素描、舞台设计直到摄影和版画印刷。而且他在这些媒介上都有所拓展。他是畅销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的作者,该书同样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

目录信息

8 序言和致谢
一 彩排之新
9 复制与再现
16 巴黎:1973-1975年
20 《浪子生涯》—突破透视法则
31 与自然主义决裂
36 埃及时光
39 《魔笛》
44 瓦格纳的魔法
二布景之新
45 《纸泳池》
47 变换风格
53 第一台三联剧
62 《游行》之后的油画
71 第二台三联剧
78 在中国
三 观看之新
84 反思摄影
89 用相机画画
100 反转透视
101 毕加索的写实主义
103 反抗边界
104 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105 照片拼贴
111 印刷复制品
115 毕加索的范例
117 复印机
124 摄影的局限
四 回忆与创新
127 更广阔的视角
128 再现什么和怎么再现
130 绘画对理论
132 艺术的快乐
134 死亡的探险
136 痛苦的终结
138 画舞台
146 英国的不快
148 艺术对艺术界
150 艺术的力量
五 多元之新
152 刺激的空间
154 观众成了演员
155 寂静的世界
158 距离的消除
161 新错觉
164 看见和感到
165 绝望的观点?
168 实证主义的终结
六 重新捕获美
169 新的开始
171 《特里斯坦》中的光和空间
173 画出角色
180 回顾展之后
187 新平面上的脸孔
191 绘画、复印和传真
206 平面上的图像
215 画更多布景
220 摩西在纪念谷发话了
224 描绘新空间和新舞台
229 内在风景中的漫游者:新秩序
239 描绘=抽象
240 探索空间
242 图版目录和致谢
246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终于看完这本书了。 通过画家自述的方式,讲了他一段时间的工作创作生活等经历。中间参杂了他的创作观念。 可以说,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都是创作式的。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工具。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真的去采用合适的媒介工具去表达。 反过来,一种新的的媒介工具,艺术家也往往愿...

评分

终于看完这本书了。 通过画家自述的方式,讲了他一段时间的工作创作生活等经历。中间参杂了他的创作观念。 可以说,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都是创作式的。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工具。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真的去采用合适的媒介工具去表达。 反过来,一种新的的媒介工具,艺术家也往往愿...

评分

...The urge to represent is very deep within us. Depiction occur at very early stages of civilization. And this urge is there because each individual person feels or knows that he or she has a unique sort of experience. They come across something, get excit...  

评分

终于看完这本书了。 通过画家自述的方式,讲了他一段时间的工作创作生活等经历。中间参杂了他的创作观念。 可以说,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都是创作式的。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工具。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真的去采用合适的媒介工具去表达。 反过来,一种新的的媒介工具,艺术家也往往愿...

评分

...The urge to represent is very deep within us. Depiction occur at very early stages of civilization. And this urge is there because each individual person feels or knows that he or she has a unique sort of experience. They come across something, get excit...  

用户评价

评分

打开思维的边界,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看方式。 1、艺术家不要被评论家影响,如果说没有被影响那也是被影响了,置之不理是最好。 2、不是只有大头照、跟照片很像,才叫肖像,自图像创作以来有人物脸部就是肖像。 3、人活到80岁的时候,活着这一年就是人生经验的80/1,而10岁的人只有10/1。 4、必须先处理“怎么”,清楚媒介(或工具),才能理解“什么”,也就是看懂作品。

评分

想看一场霍克尼的画展

评分

白给我也不要的画,实在太吵了(会头疼的)(葡萄酸)看看书就够了哈。

评分

虽然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夹杂工作历程的回忆流水账,但是非常难得的艺术家的坦率自白,有探索,有爱憎,有焦虑,有苦闷,各种灵光一现,各种金句迭出,还有各种对艺术的理解(其对古老中国卷轴画的理解非常有意思),归根结底,如书名所言——一位艺术家的“观看之道”,所有创作,都是画家自我观看方式的展示,不是吗?所有艺术,也都是期望带人进入一段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独特体验。

评分

这次回国买的书里面,三本大部头都是霍克尼的。首先看完的是这本,看霍克尼的绘画理论,最核心的就是讲观看的问题。剧场的舞台设计作为探讨空间的绝佳手段,在这里占据了最重的篇幅。美中不足的是原书早在20年前就出版了,那时霍克尼还没有开始画巨大的画以及iPad画等等,所以书中的信息其实已经比较老了。国内引进的真够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