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艺术史 巫鸿 艺术 海外中国研究 美术史 中国 考古 美国
发表于2024-12-22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讲座采用 “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即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每个地区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贡献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
讲座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对这个问题的注视点不一定一样,回答也不必相同。本系列讲座的关注点是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类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美术传统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国美术中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1990年由全美亚洲学年会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inson Prize)。《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一书被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黄泉下的美术》(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2010)一书于2011年获国家文化遗产奖的十佳美术考古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等。在从事中国早期艺术研究的同时,巫鸿教授还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既策划展览又进行具体研究,论著颇丰。
巫鸿的逻辑和文字肯定而清晰,并常带有旁观的反思,这我最推崇的。①这本书以礼器、墓葬、手卷、山水四个主题回顾总结了他的前作,仍有新意②题目的“景观”跟landscape没啥关系,更近“视野”③书里回答了也是我的疑惑,巫鸿古代史搞得那么赞,为何还去掺和当代艺术……因为任性,哈哈③关于“纪念碑性”他也解答了更好地翻译是“重器”④每章后面复旦讲座现场提问还不错,回想起当年他来北大讲座的现场提问那真是惨不忍睹……
评分2015年巫鸿应复旦大学葛兆光邀请,面向学生和老师做了四场讲座,分别以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为眼,重点强调如何在全球艺术景观的研究视野下,看待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质和价值,本书就是讲稿纪录,差不多是巫鸿对已有学术成果的简要总结,图片编辑很用心,讲座后面附上了现场对答
评分甚好,从碎片里理出了一个结构。小部分问题也挺好。
评分dr巫又对自己的学术体系进行升级了,这次吸收的是“全球美术史”的观点,并借此观点回顾了他之前的研究成果,也是对他诸多学术著作的导读。讲真,按照dr巫的学术逻辑,做文学理论的去做艺术史应该非常的容易。
评分新瓶装旧酒这话也不完全对,巫鸿的讲述方式的确引人入胜,值得分析和学习。所谓全球景观,其实不止是引入参考体系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借由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来打破在长期研究中形成的二元论对立。可惜基础工作尚未扎实,巫鸿这个指路人的身份未免建立得太过急迫。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艺术珍品或者文物遗存在当时的占有者,就能发现美术史只是一个在特定阶层范围内才成立的学科,至少几次演讲中的叙事手法带有这样的偏向性。但是追溯其起源以及稍微关心一下当代,就知道或许身份的转向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因为权利首当其冲,审美和观念纷纷退居次位。不论是重器或是纪念碑,藏或者显的埋葬,对图像私密或者公开的观感方式,以及面对山水产生的灵修或是崇高体验,恐怕都只是对权利生活的追忆和存念。简而言之,美术史脱离不了精英化的写作套路。
本书是巫鸿2015年复旦大学四场讲座的集结,那时我正好在台湾交流,没能到场学(签)习(名)。 书中四讲题目分别是: (1)礼器:微型纪念碑 (2)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 (3)手卷:移动的画面 (4)山水:人文的风景 熟悉巫鸿的人一眼就明白,这些都是他在以前各著作中讨论过...
评分内容是对他几本著作的简单回顾,手卷那一章节依旧很有启发,但中间提问环节太傻了!“纪念碑性”我个人一直觉得很别扭,也正如巫鸿说的,在国内的研究语境下,目前确实找不到一个“概念”能合理表达它。 Q:我一直关注您的研究,发现您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中国当代美术,最...
评分面对文明冲突的观看方法是图像的比较,往往能接触最核心。我非常想让大家了解的是第一章:微型纪念碑,(插个文化自信,不是自大,关键是看清楚我们是什么),礼器,不能和西方的雕塑比(我们的雕塑屁股不雕琢,背部不重视,说明没有要求,不需要‘看正面就可以了,兵马俑是在脸上...
评分 评分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