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瑞典人,生于1932年。 林西莉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现在是教授、作家和摄影家。她在五十年代末林西莉就跟瑞典优秀的汉学家高本汉老师学习汉语。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
《古琴》是一本优美、好读、丰富的书。它从林西莉学琴的经历和进入古琴文化世界的体悟写起,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这件乐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与诗歌音乐乃至与人的生活方式及命运的关系,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手笔。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中国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并到北大继续学习中文。与此同时,林西莉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古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师从古琴大师王迪。两人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得林西莉对古琴的掌握和理解都有了质的提高。
《古琴》几十年的古琴生涯,让林西莉对古琴的了解深入其中。直到现在,林西莉每周都会在家用六十年代老师们赠她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弹上一曲。
林西莉结合她几十年学琴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书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除了一些曲谱和教材, 还特意买了两本关于古琴的书来读, 这些相关的阅读, 对偶练琴也是很有帮助的. 这两本书都叫<<古琴>>, 分别是林西莉和章华英写的, 特别值得一读的是林西莉写的, 而她, 竟然是位瑞典的老太太的. 林老太在60年代就来中国留学了, 遇上了偶认为传统古...
评分今天买入,坐花园里看了几章,文字平和,内容资料详实和有说服力,知道作者是原来写中国文字的那位瑞典女士,研究中国文化这么多年,自然直奔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而去,书的定位是给世界人民看的,包括现今的中国人。可以了解古琴,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国人还是值得作为了...
评分 评分匆匆翻完。零碎摘一点片段。读完本来想顺路去图书馆看看《琴曲集成》,不过发现在保存本阅览室也就作罢了。 我问王迪是否可以将几个音阶或其他的练习带回家弹。她不明白我的意思,这不只是因为我的中文蹩脚——我试图解释:和弦、音阶、练习曲、大调小调、整个键盘,练习所有的...
评分读此书时,是我心里极乱之时,正经历着对自己的无比厌恶。看到林西莉在六七十年代穿过正散发着冬储烂白菜味儿的北京胡同,去呵着手喘白气儿,学习古琴,更让我自己厌烦自己。 厌恶的原因无非是一点,我似乎永远成为不了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事情的人,我只是那些大多数,在错误...
体例完整,配图精美,第一部分谈古琴故事尤其精彩,文笔妙杀很多中国当下的琴人。
评分对古琴细腻而准确的艺术感受
评分在北京学琴的回忆真挚动人,但从学术上来说稍有欠缺(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故事和人物都耳熟能详)。行文中涉及不少古籍古画,还有从亲身经历和自我体验阐发的对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理解,对于把古琴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世界,完成度已经很高了。
评分打5星是因为这套书里的珍贵录音,1962年北京古琴研究会大师们的录音。管平湖教了王迪,王迪教了本书的作者,也就是录下这些曲子用来学习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书还挺适合对古琴没有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人,图文并茂,视角还挺多元的。
评分体例完整,配图精美,第一部分谈古琴故事尤其精彩,文笔妙杀很多中国当下的琴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