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人类学 阎云翔 乡土中国 中国 民族志 礼物的流动 社會學
发表于2025-04-25
礼物的流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阎云翔,1954年生,师从著名学者张光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著有《礼物的流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曾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李放春(译者),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
刘瑜(译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士、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过年回家送礼去
评分已购。将莫斯的礼物互惠原则、表达性馈赠等放到中国下岬村进行观察总结。但正如作者自己在中译本序中所说,这本书当时是面向外国人所写,翻译过来不少提法显得奇怪,有些内容对我们而言实在显而易见。
评分在实践中,在农村一个通晓人事的热心大妈对于本书内容应该早就烂熟于心,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炉火纯青,只是写成论文或是学术书,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虽然有趣,但其实这种人情世故的地区间差异还是蛮大的,比如江浙沪嫁女儿和莆田闽侯这一带嫁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
评分结论值得重读,不知道现在的人类学礼物研究在哪些地方更深入了~(如果还原报导人方言的话就更好了,一点小遗憾)
评分阎云翔的博士论文,就阅读体验来说更喜欢《私人生活的变革》,但反而当作建国后史料看倒是有意思的。
从前只是简单地认为礼物只是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用的一个媒介,或者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进行了送礼收礼的活动。阎云翔的《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一文中,发现原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礼物经济渗透在各个方面。文章以作者熟知的下岬村为例,先讲了送礼随礼这样的活动在村民的开支中占...
评分20180521 第一章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摘: 1.“人类学的礼物交换理论主要源自马歇尔·莫斯的名著《礼物》。该书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受礼者必须报偿的原则?所送的东西中有什么力量迫使受礼者要作出回报?” 2.萨林斯确定了决定馈赠与交换之一般属性的三个重...
评分????????书中结论篇标题 首先很佩服阎老师能够把融于日常生活中细碎的礼物交换整理归纳成文,包括了重要生命庆典的送礼、过节的礼钱、日常拜访的小礼等,几乎涵盖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礼物交换,无论是实物还是金钱。 然后他又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产生这些礼物交换的原因,人...
评分中国一些传统的礼仪曾在建国初期被自上而下地打压和摒弃过一段时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破四旧”的整体社会风气下,礼仪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 2、礼仪在支持地方精英和族长的权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治; 3、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礼仪使农民...
评分我观察过周围的很多中国人,学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读书多的人经常会被贴上一个标签,叫“书呆子”,或者经常会被调侃“书读傻了”。我想这大概是基于这些人对学问的一种功利的看法,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标准里,干能产生地位或者经济利益的事情才是正确的。所...
礼物的流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