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 《“幽玄”论》《“物哀”论》 《“寂”论》合为一卷。
《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在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日本自身的本土文化也逐渐成长起来,并与中国文化交融,此消彼长,如凤凰涅磐一样,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丰赡富足的日本文化。今天,日本文化的多姿多彩足以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相媲美,能乐、和歌、茶道,甚至日本文学、枯山...
评分 评分下文将从物哀、幽玄、风雅之寂、意气等四个方面对日本审美文化进行简述,主要为书中重点摘录,后续还需补充完善: 一、物哀 物哀一词为对事物的哀叹、感叹、对外在事物的感叹。日本对于物的迷恋性审美区别于传统华夏的几个点在于: 1.要求不能是政治的,对于美的追求需要疏远政...
评分下文将从物哀、幽玄、风雅之寂、意气等四个方面对日本审美文化进行简述,主要为书中重点摘录,后续还需补充完善: 一、物哀 物哀一词为对事物的哀叹、感叹、对外在事物的感叹。日本对于物的迷恋性审美区别于传统华夏的几个点在于: 1.要求不能是政治的,对于美的追求需要疏远政...
评分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在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日本自身的本土文化也逐渐成长起来,并与中国文化交融,此消彼长,如凤凰涅磐一样,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丰赡富足的日本文化。今天,日本文化的多姿多彩足以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相媲美,能乐、和歌、茶道,甚至日本文学、枯山...
虽然这样的概念有些矫情,但是还是要给日本美学家点赞
评分美学概念还是太高度抽象了,把这样的词一点点地做占了大部分的词意辨析范畴归类,难免缠杂,老实说读来也颇感沉闷。于此之外结合文学、时代,落在实处的具体分析倒是颇有收获。
评分难懂~只能感到那一点「雰囲気」~
评分美——物哀,崇高——幽玄,幽默——寂 幽玄(歌道能乐):直觉被遮蔽、微暗朦胧、寂静、心深有心和深远感、充实相与崇高、神秘性超自然性宇宙感情、非合理不可言说的性质和余情、自然感大于艺术感、深&幽暗性 物哀(物语和歌等):哀怜的狭义心理学、感动的一般心理学、加入静观的知物知事之心、宇宙感世界苦、哀完整审美范畴(加上优美等);悲哀&美想起亚氏悲剧净化说、客观普遍和悲剧结局超出个人意志的虚无类似古希腊悲剧的命运逻各斯、美的脆弱和崩落性&樱花 寂(茶道俳谐):寂寥(空间的收缩;弱小审美价值、滑稽美学;可笑&洒脱;虚实 反讽的观念论 实与主观均为虚空 自我的自由性 居于虚行于实)、宿&老&古(时间的积淀;老年艺术 主观性把自我视为绝对的形式;把握变化流行的生命背后的寂然不易)、然带(美的自我破坏与重建)
评分“幽玄”和“物哀”的内容确实是复杂多义、模糊朦胧、难以捕捉的。作者和译者都很辛苦,把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