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玄·物哀·寂

幽玄·物哀·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 大西克礼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王向远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56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74296
丛书系列:日本文学经典
图书标签:
  • 日本
  • 美学
  • 大西克礼
  • 日本美学
  • 文化
  • 日本文学
  • 艺术
  • 学术
  • 幽玄
  • 物哀
  • 日本美学
  • 自然之境
  • 情感共鸣
  • 静谧之美
  • 传统意境
  • 孤独感
  • 时光流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 《“幽玄”论》《“物哀”论》 《“寂”论》合为一卷。

《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目录信息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译本序)
“幽玄”论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内容,对其加以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论
一 “哀”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所谓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哀”的审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个阶段
十三 作为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关于情趣象征问题
十五 审美范畴“哀”的完成
“寂”论
前言
一 序论
二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三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四 俳谐的艺术本质与“风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与特殊意味
六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七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八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 ——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 王向远 一 “美学”作为一个从欧洲引进的新学科,早在明治初期就由西周等介绍引进,但从那时一直到大正时代,日本基本上只是在祖述欧洲美学,日本的美学家基本都是德国美学的翻译介绍者...  

评分

幽玄,难以名状,不可言说,但无论是大西克礼的这本书还是本文都试图接近不可名状的界限,去探一探掩藏在审美默契背后的关于幽玄之美的可以言说性。 我常认为,欣赏美,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经验。两个看相同风景的人,他们心理流转的会是相同的电波吗?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却告诉我...  

评分

幽玄,难以名状,不可言说,但无论是大西克礼的这本书还是本文都试图接近不可名状的界限,去探一探掩藏在审美默契背后的关于幽玄之美的可以言说性。 我常认为,欣赏美,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经验。两个看相同风景的人,他们心理流转的会是相同的电波吗?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却告诉我...  

评分

下文将从物哀、幽玄、风雅之寂、意气等四个方面对日本审美文化进行简述,主要为书中重点摘录,后续还需补充完善: 一、物哀 物哀一词为对事物的哀叹、感叹、对外在事物的感叹。日本对于物的迷恋性审美区别于传统华夏的几个点在于: 1.要求不能是政治的,对于美的追求需要疏远政...

评分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 ——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 王向远 一 “美学”作为一个从欧洲引进的新学科,早在明治初期就由西周等介绍引进,但从那时一直到大正时代,日本基本上只是在祖述欧洲美学,日本的美学家基本都是德国美学的翻译介绍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美学概念还是太高度抽象了,把这样的词一点点地做占了大部分的词意辨析范畴归类,难免缠杂,老实说读来也颇感沉闷。于此之外结合文学、时代,落在实处的具体分析倒是颇有收获。

评分

美学是哲学下的二级学科,了解起来远没有名字这么好,应该正本清源的改成“感性学”

评分

“幽玄”和“物哀”的内容确实是复杂多义、模糊朦胧、难以捕捉的。作者和译者都很辛苦,把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看。

评分

内容不错,但这排版,字又小又密

评分

不愧是在德国和法国留学过的,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分析美学概念,通过文本细读与概念梳理,如果能少一点心理学上的讨论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