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金宇澄,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黎里,《上海文学》执行主编。“中国好书”“鲁迅文化奖”“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茅盾文学奖”得主。
【书评首发于公zhong号PAPER KNOTS】 年初的时候,去同事家做客,要求是每人带一本书交换,我随手拿了金宇澄的《繁花》,本意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类型的小说可换,没想到同事一看到《繁花》就当即决定换给我《回望》并强调“一定要看”。 同一个作者,同样的南方故事,开始...
评分 评分 评分图1-3:金宇澄《回望》中《吴成方谈话摘要》及其父亲金若望的发言。简要概括,吴成方及金若望认为中西功等人供出了他们,造成损失,因此,中西功等人有问题,且贡献不大。 图4-9:钱明《抗战时期上海特科对日本的情报工作》。简要概括,钱明认为,情报是有时效性的,被捕后待情...
评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在我的阅读史里,像《回望》这样将父母写入同一本传记作品的,还是第一回读到。作为传记作品,这个定位本身已经规限了作品形式上的过分新意。所以喜欢花里胡哨的所谓形式创新的大概可以绕道而行了。《回望》的结构极简单明了、清晰可见,我想这大概是缘于...
前半部分金老师执笔的父亲的部分写得太好了,无论文笔还是结构都是;后半部分母亲口述部分,因为比较原生态,所以也就《老照片》的水平吧。
评分诚意作品。装帧用心讲究。笔致温润细腻。收有多幅照片、文件与手札。父亲出身商家,绅士风骨,投身于情报系统,事涉关露、潘汉年等人;母亲是上海复旦进步学生,婷雅玉立,闺秀内蕴又兼新潮气质;“我”于沪上长大,由怅然回望中细脚绵密地说了一些家里家外的事儿。文章写到1965年,后面的,不说了。
评分在作者母亲的口述部分看到了另一个时代的中学生 作为社会重要部分的角色 演曹禺和托尔斯泰的话剧 听蒋锡金讲课 骑车春游顺路拜访傅雷 感慨万千 以及众多史料带来的思考 特务关露 乡间医生等等 前几天去了外公老家 浙北小镇头 紧接苏南黎里 又读到复旦早期的图文资料 心中感到同书中 同过去生发了一些联系 很是温暖
评分单从技巧的角度,一部作品,三种视角,互为参照,实现了一幅相当奇妙的的图景。而这又不只是“一部作品”,而是可以无限延伸、沉淀的视野与经验。
评分2017年已读073:“我”笔下的父亲,父亲书信、日记里的自己,母亲口述的旧时岁月,三种视角,三段回忆,漫漶、破碎的记忆堆叠、交织,彼此呼应、相互补充,形成对过往与真相的互文式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番探寻与书写,既是“回望”,亦是“对望”。这一段昔日光影的积藓残碑、零缣断素,即便已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烟里,对当事者而言,恐怕正如老金在书里所说,“仍如海上冰山那样触目,那样无法忘怀”,只是在回望中,那些惊涛骇浪也都化作了历尽千帆的淡然。传奇已逝,但对传奇的记录却将获得永恒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