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中,从马其顿走出来的亚历山大带领罗马战波斯、征埃及、侵印度,可是升为帝国的马其顿却在亚历山大身后分崩离析。“王政时代”建立起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制度,然而自由和法律终于*终取代了国王。共和制度持续了五百年,却在刺杀恺撒之后垮塌。继承恺撒意志的是出身寒门的屋大维,他终于实现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此后,罗马帝国动乱不止,五贤君也无法力挽狂澜。罗马分裂为东西两半,*终无可挽回地衰颓下去。
大汉同罗马一样,也是自生成长起来,也是没有信仰。在王莽的变法与改制之后,农商俱损,民怨沸腾。由此,西汉过渡到东汉。结果,罗马死了,基督教却在她身上成长起来。中华帝国也没有信仰,却只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治乱循环,没有长时间分裂和制度性崩溃,这一切皆为何故?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一部《中华根》(先秦),第二部《*一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五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5卷)。
“大流士甚至立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最长工作时间和最低薪酬……” 我在这一页折了一下,希望以后能找到相关考证依据。因为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经济法学界、劳动法学界都从来没能自豪的说,我们的产生不仅仅在十八十九世纪工业大生产,而是前推2000年。 我把这页内容拍照发到读书会...
评分本书将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其实这本书讲汉朝内容并不多,主要是从两汉(东汉、西汉)以及罗马的两个制度(共和、君主)进行相应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制度、政治体系、信仰以及两个王朝的兴衰。 重要的是罗马法制国家,和中华礼制国家。罗...
评分看过中华史系列第二喜欢的一本~ 有时候读史,如果只是以时间为顺序会觉得有些枯燥和乏味,但是若其是以一些主题展开的,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就显得很重要,上一本看的《风流南宋》让人感觉就是有点像是拼凑,但是这本书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西汉东汉进行对比,确实让人看到了...
评分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从两汉王朝(东汉、西汉)以及罗马的两个制度(共和、君主)进行相应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制度、政治体系、信仰以及两个王朝的兴衰。本书的篇幅明显偏重于对于罗马的描写,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相对于罗马的历史来说,读者对于两汉的...
评分本书将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其实这本书讲汉朝内容并不多,主要是从两汉(东汉、西汉)以及罗马的两个制度(共和、君主)进行相应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制度、政治体系、信仰以及两个王朝的兴衰。 重要的是罗马法制国家,和中华礼制国家。罗...
将东西汉与罗马对比的方式着实有趣,可是却有种比了一下就戛然而止的无力感。
评分感觉易老师的研究兴趣其实是比较制度思想史,最精深于中国史,最感兴趣希腊罗马史,最歆羡美国史。
评分这两部分放在一起讲挺有趣的,这个系列不想再看了。
评分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的格局开始描述,分别讲述了亚述、波斯、希腊及马其顿,进而过渡到主角罗马。讨论了罗马由共和到帝国的历程,讲述了恺撒、屋大维以及戴克里先。最后分享了对信仰和理念的看法,算是对宗教起源有了了解。全书个人感觉比较杂散,探求文明的密码,似乎也过于肤浅,并且似乎没有看到结论。
评分两罗马时期信奉的法治共和,为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奠定了基础,两汉创立的三纲五常则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持续到了当下。兜兜转转不过是在讲体制二字。两个帝国的对比虽有新意但对罗马的讲述篇幅太过多于两汉,有些失望。机场买的书,不能要求过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