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初叶,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大小叛乱此起彼伏。京城中,奥斯曼皇宫的外墙上凿开了一方壁龛,那是叛臣和败将首级的容身之所——耻辱龛。小说叙述空间在边疆与帝都之间轮番转换,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只有不停变换的人物的视角。作者以空间为骨架,以人物为血肉,构筑起了小说的基本脉络:所有人物及情节都围绕耻辱龛展开,将地位不同、身份各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耻辱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生态下不同人相异又相似的悲剧命运。同时,个体命运的悲剧性又无不将矛头指向外部原因,其讽喻性和批判性不言而喻。
作者并未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展开描写而更偏爱对人物心理的剖析:阿普杜拉的无奈、敦吉•哈达的嫉妒、忽尔希德的恐惧、瓦西丽姬的无助……细腻的刻画让人物鲜活。这可能是作者对现实的影射,作品中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是一以贯之的。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生于一九三六年,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作品在全世界传播,以讽刺和批判见长,其中一些出版之后曾一度遭禁。他的《石头城纪事》《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等作品已译成汉语。二〇〇五年,他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吴天楚,青年译者,曾获第八届卡西欧杯翻译大赛法语组优胜奖,现为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藏书阁打卡】三星半,据说提到阿尔巴尼亚,许多人会随口说出的两个名字:恩维尔霍查和伊斯梅尔卡达莱。卡达莱的形象也很分裂的,指责和赞誉同时存在。本书 反复提到阿尔巴尼亚的各种混乱,分裂,去民族化的影响。还有传说中的三孔桥。 在边疆和帝都不断的切换叙述,不同人物视角的各色人物的命运折射出相似的结局,行文依然充斥着讽刺和批判,这里面还有引申出卡达莱那本有名的《梦幻宫殿》的段落。继续看其他作品~
评分挺不错呀 就是我该补补历史课了
评分最强象征。围绕耻辱龛中的客人连串着历史写出的奇寓之作,一点一点都是帝国喷出的呼吸和极权拥趸者的迷醉。讽刺,怪绝,分裂。“就算最缺乏想象力的人,哪怕只有一瞬间,都能想到自己的脑袋摆在那龛中的感觉。”奥斯曼帝国的权利意志,皆在那骨瓮中的人头上,靠着他,帝国的权威与尊严永不没落,人头天体高悬伊斯兰的穹顶,其光芒引发集体的高潮。
评分《梦宫》的另一半故事,如果说《梦宫》是政治控制和民族身份的个人斗争,《耻辱阉》则是去民族化政策和不朽的文化记忆之间的集体战争。最后出现在广场上喝咖啡,并表示一无所知的那个的人,大概是马克-阿莱姆。(也可能这个平行故事里的他去当了婚俗筛选员?)我猜,卡达莱是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成为头颅,”在一切早已溺水身亡的东西上游荡,游进人们深层的集体记忆,游过枯萎的民谣、锈迹斑斑的英雄诗,以及曾经的战争时节。”
评分《梦宫》的另一半故事,如果说《梦宫》是政治控制和民族身份的个人斗争,《耻辱阉》则是去民族化政策和不朽的文化记忆之间的集体战争。最后出现在广场上喝咖啡,并表示一无所知的那个的人,大概是马克-阿莱姆。(也可能这个平行故事里的他去当了婚俗筛选员?)我猜,卡达莱是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成为头颅,”在一切早已溺水身亡的东西上游荡,游进人们深层的集体记忆,游过枯萎的民谣、锈迹斑斑的英雄诗,以及曾经的战争时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