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引論
一 選題背景及意義
二 相關概念之界定
三 問題之提齣
四 學術研究概要
五 考察視角與研究方法
第二篇 晚唐中樞政局變動的起點
——以唐文宗的繼位為考察對象
一 文宗以前中樞政局演變的基本特徵
(一)關於皇位繼承的迴顧
(二)關於政治中樞的發展變化
二 由“寶曆宮變”所引發的繼統睏局
(一)從幾則熱點史料談起
(二)“寶曆宮變”與文宗繼統:兼論宗室親王政治地位的轉變
(三)政治中樞各派勢力在文宗繼位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三 寶曆、大和之交的中樞政局及其意義
(一)內廷宦官集團首次以獨立勢力的姿態介入皇位繼承
(二)政治中樞彈性製衡機製基本定型
(三)新皇位繼承方式肇端及皇位繼承製度之形變
第三篇 唐文宗大和年間的中樞政局
——以中樞各政治派彆的矛盾鬥爭為考察對象
一 大和年問唐朝中樞政局內幾類政治鬥爭述略
(一)外朝的黨爭:兼論牛李黨爭之始因
(二)宦官的內爭:兼論“牛李黨爭從屬於閹寺內爭”
(三)從劉黃到宋申锡:論內廷與外朝的矛盾兼論所謂“南衙北司之爭”
(四)政治體製視角下的大和年間中樞政局
二 大和末年中樞政局的失衡與中樞體製的內廷化
(一)李訓與鄭注的崛起:政治中樞製衡體製的內廷化
(二)文宗何以倚重翰林學士勢力
第四篇 “甘露之變”與中樞“內外共議”體製的初步形成
一 關於“甘露之變”的探討
(一)“甘露之變”的謀劃與實施:兼論李訓、鄭注的矛盾分歧
(二)從中樞體製內部權力再分配的角度探討“甘露之變”的性質
(三)從中樞體製權力配置失衡的層麵反思“甘露之變”的敗因
(四)李訓搶先發動政變之深層原因試探
(五)試析唐文宗與“甘露之變”的關係問題
二 “甘露之變”後政治中樞權力配置的變化及其後果
(一)政治中樞權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二)中樞“內外共議”體製的初步形成
(三)地方藩鎮首次直接介入中樞政局的權力鬥爭
三 中樞“內外共議”體製下的開成政局
(一)文宗為維護皇權所采取的措施
(二)外朝官僚穩定政局之努力:兼論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三)黨爭之收斂與復起:兼論開成黨爭的特點
第五篇 開成末年的中樞政局
——以中樞各政治派彆圍繞儲位問題的鬥爭為考察中心
一 開成末年的儲位問題及其引發的政治鬥爭
(一)文宗首次立儲及議廢太子風波
(二)文宗再次立儲及其遺留問題
(三)文宗二度擇儲的人選問題與開成政局
(四)文宗托孤之舉與神策中尉乾涉儲君人選
(五)神策中尉對文宗兩任儲君厚此薄彼之考索
(六)武宗之立與樞密使的未遂政變
二 開成、會昌之交的中樞政局及其意義
(一)政治中樞“內外共議”體製的短期異化與最終確立
(二)新皇位繼統方式最終形成與宦官策立嗣君製之確立
第六篇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中樞政局
——以皇權對中樞體製權力配置的再調整為考察中心
一 武宗朝中樞政治的“復式二元格局”
(一)復式二元格局的形成:對中樞“內外共議”體製異化之反動
(二)復式二元格局的內涵
(三)復式二元格局下的武宗朝政治
(四)復式二元格局的暫止
二 以武宗朝中樞政局的角度看“會昌伐叛”事件
(一)“甘露之變”的餘波:消除地方強藩介入中樞政局的影響
(二)限製宦官監軍的權力與相權政治的形成
(三)黨爭與廢佛的特殊場所
三 復式二元格局下的皇權重振
(一)君主齣令權之強化
(二)確立“不正儲位”之製:中唐以來“不立皇後”之製的極端化
(三)設置備邊庫與皇權強化之關係
第七篇 結束語
一 對唐代文宗武宗兩朝中樞政局的總結與思考
二 唐代文宗武宗兩朝中樞政治體製之演進及其意義
三 唐宋變革視野下的文宗武宗兩朝獻替
參考文獻要目
齣版補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