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探研

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探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齐鲁书社
作者:黄日初
出品人:
页数:399
译者:
出版时间:2015-4-1
价格:CNY 4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333333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政治史
  • 隋唐史
  • 唐史
  • 历史
  • 晚唐史
  • 隋唐五代史
  • 黃日初
  • 隋唐
  • 唐代
  • 文宗
  • 武宗
  • 中枢政局
  • 政治史
  • 唐代史
  • 帝王统治
  • 官僚体系
  • 中央集权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探研》认为,中晚唐之交发生的宫廷政变促成了唐文宗的特殊继统,并导致了皇位继承制度的转变和政治中枢弹性制衡机制的出现;受此影响,政治中枢之内廷权力得以膨胀异化,而外朝之行政权力则相对被削弱。随着内廷与外朝在体制性矛盾上的不断发展,最终引发了震惊唐代后期政局的“甘露之变”,不久更在此形势下确立了政治中枢的“内外共议”体制,致使皇权政治在如此政治体制下发生形变。进而又指出,到晚唐之武宗朝,皇权又对此政治体制进行了重构,并形成了中枢政治的“复式二元格局”,而在此基础上,皇权也得到了恢复与强化。

目录信息

第一篇 引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 问题之提出
四 学术研究概要
五 考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篇 晚唐中枢政局变动的起点
——以唐文宗的继位为考察对象
一 文宗以前中枢政局演变的基本特征
(一)关于皇位继承的回顾
(二)关于政治中枢的发展变化
二 由“宝历宫变”所引发的继统困局
(一)从几则热点史料谈起
(二)“宝历宫变”与文宗继统:兼论宗室亲王政治地位的转变
(三)政治中枢各派势力在文宗继位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三 宝历、大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内廷宦官集团首次以独立势力的姿态介入皇位继承
(二)政治中枢弹性制衡机制基本定型
(三)新皇位继承方式肇端及皇位继承制度之形变
第三篇 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中枢政局
——以中枢各政治派别的矛盾斗争为考察对象
一 大和年问唐朝中枢政局内几类政治斗争述略
(一)外朝的党争:兼论牛李党争之始因
(二)宦官的内争:兼论“牛李党争从属于阉寺内争”
(三)从刘黄到宋申锡:论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兼论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四)政治体制视角下的大和年间中枢政局
二 大和末年中枢政局的失衡与中枢体制的内廷化
(一)李训与郑注的崛起:政治中枢制衡体制的内廷化
(二)文宗何以倚重翰林学士势力
第四篇 “甘露之变”与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一 关于“甘露之变”的探讨
(一)“甘露之变”的谋划与实施:兼论李训、郑注的矛盾分歧
(二)从中枢体制内部权力再分配的角度探讨“甘露之变”的性质
(三)从中枢体制权力配置失衡的层面反思“甘露之变”的败因
(四)李训抢先发动政变之深层原因试探
(五)试析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的关系问题
二 “甘露之变”后政治中枢权力配置的变化及其后果
(一)政治中枢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二)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三)地方藩镇首次直接介入中枢政局的权力斗争
三 中枢“内外共议”体制下的开成政局
(一)文宗为维护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二)外朝官僚稳定政局之努力:兼论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三)党争之收敛与复起:兼论开成党争的特点
第五篇 开成末年的中枢政局
——以中枢各政治派别围绕储位问题的斗争为考察中心
一 开成末年的储位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斗争
(一)文宗首次立储及议废太子风波
(二)文宗再次立储及其遗留问题
(三)文宗二度择储的人选问题与开成政局
(四)文宗托孤之举与神策中尉干涉储君人选
(五)神策中尉对文宗两任储君厚此薄彼之考索
(六)武宗之立与枢密使的未遂政变
二 开成、会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政治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短期异化与最终确立
(二)新皇位继统方式最终形成与宦官策立嗣君制之确立
第六篇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中枢政局
——以皇权对中枢体制权力配置的再调整为考察中心
一 武宗朝中枢政治的“复式二元格局”
(一)复式二元格局的形成:对中枢“内外共议”体制异化之反动
(二)复式二元格局的内涵
(三)复式二元格局下的武宗朝政治
(四)复式二元格局的暂止
二 以武宗朝中枢政局的角度看“会昌伐叛”事件
(一)“甘露之变”的余波:消除地方强藩介入中枢政局的影响
(二)限制宦官监军的权力与相权政治的形成
(三)党争与废佛的特殊场所
三 复式二元格局下的皇权重振
(一)君主出令权之强化
(二)确立“不正储位”之制:中唐以来“不立皇后”之制的极端化
(三)设置备边库与皇权强化之关系
第七篇 结束语
一 对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的总结与思考
二 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治体制之演进及其意义
三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文宗武宗两朝献替
参考文献要目
出版补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第一篇是对学界隋唐中枢权力结构研究成果的综述,可在读完初步了解后接看《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主体部分用中枢四大势力(外朝官僚系统、内朝枢密使和神策中尉、翰林学士)的权力角逐来解释文宗武宗时期的主要政治事件。 从宏观上看,提出文宗“甘露之变”后,弹性制衡格局演变为形成“内外共议”格局,到武宗时期皇权加强,又改造为复式二元格局——承认政治势力多元化的同时内部相互制衡(武宗朝总体上以外制内),都有一定价值。 从微观上看,对“甘露之变”有关人物事件的论述颇见功底,对文宗武宗立储问题的解决虽不圆满,但也发人深思,而对“牛李党争”等传统问题可能是无暇顾及,论述显单薄。 此外,本书对政治措施的评论有时失之啰嗦,哪怕是古代史涉略不深的人,凭脑子想想也能知道。思及此处,深感传统政治史路数的艰难。

评分

作者立足于传统史籍,结合学界的论著来对文宗武宗做了综合的分析,但行文带有些个人主观情绪,可能和作者是中文系出生有关,对李德裕是爱的深沉(黑)。

评分

浅薄无聊。

评分

观察中枢权力的演变,可见必然趋势与偶然事件的相交织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与上层人际关系的因果相承,勾勒出一个较长时代的主线。

评分

新年70本之30。中古史研究,尤其是唐研究,这几年也有个问题,如果不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就和清史不用档案一样,似乎上不了台面。不过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局限性也相当大,最起码对于中央政治,制度研究都不是主流。该书最大的优点,是力图跳出文献记载的字面,用政治结构分析,勾画出中晚唐皇权运作的变体模式。如果推而思之,其实明清领域,也相当缺乏类似的研究,值得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