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其他的撇开不谈,如果1990年的那篇《中国民间宗教》是重在译介的话,那么《宗教抑或文明:对一场概念剧场的“注疏”》就是它的回应。不过,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只是更多地体现了当代宗教管理的现实,注疏也成为注脚。临结束,王老师内心想必是回荡着“寂寞啊”的呐喊吧,哦耶!
评分所以,“超社会体系”是后来的词,却是早古的存在。哈哈,看完对莫斯有了更多理解。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超社会体系”是先于“社会”的与这个词之间,张力未免太大。不过思考总是有闪光处&看到很多小头儿子开心地不提出处而大用这里的“海外民族志”,山水画的观念,梁启超的作用等等,真是很想笑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