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1926年,邹韬奋在《生活》周刊的发刊词中如是说。1995年恢复出版《三联生活周刊》,至今整二十年。20年,有太多故事可说,我们将它们集结成册,推出《三联生活周刊廿年》,希望呈现三联的媒体态度,也希望这些有趣的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在2016年的一场春雨中买来读完,感动于一本杂志的传统和那么多鲜活的采访故事,让我第一次觉得在中国,记者这个行当不应当是青春饭。
评分喜欢这本杂志是从高中开始。年代不同,文风各异,老一辈偏朴实,年轻一代掩盖不住的华丽,而辞藻的堆砌于我而言,一翻而过。莫不是年龄感增强,越发珍惜真实。
评分当年来北京念书的时候,正好赶上是在纸媒的黄金年代,各种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日报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一周出两期的《精品购物指南》等等。 虽然出版刊物多,但内容也是良莠不齐,那会最喜欢买来看的只是《三联生活周刊》。当年的生活周刊不但内容扎实,而且观点独到,评论热辣,不像现在,版面上越来越多的软文和广告。 其实是先看的《三联生活周刊廿年》这本书,尽管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买这本杂志了,但是三联情结还在。少买杂志和现在资讯发达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有关,但是现在生活周刊水准的下降,才是让我不再坚持的原因。 看到以前周刊上写文字的记者们写的回忆随笔,确实有点恍如隔世。于是继续又找来《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一起看,权当做和这些记者们一起回忆自己的青春吧。
评分读完长舒一口气,似乎重新找回做记者的冲动,似乎又回不去。李菁姐说,要努力成为你自己。不够用力的结果是自己变得模糊不清。
评分找到了当初想做记者的冲动和现在不再做记者的理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