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會與誰同行?”
“戴維•布勞爾。”
戴維•布勞爾,美國《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樂部執行董事,地球之友創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護的代言人”。
在布勞爾擔任執行董事期間,塞拉俱樂部的會員從七韆增長到七萬七韆人。在他的領導下,俱樂部影響著美國有關土地、海洋和大氣利用方麵的立法。對於美國墾務局而言,布勞爾簡直就是一個惡魔,他以一己之力,將大峽榖中兩大水壩的建設至少推遲瞭兩代人的時間,並有可能永遠都造不起來。
這本書記錄的是布勞爾的三次荒原之旅。與布勞爾同行的分彆是:
查爾斯•弗雷澤,“美國最頂級的兩位地産開發商之一”,自認為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他覺得很多所謂的環境保護分子,其實是環境保存分子。
查爾斯•帕剋,美國地質學傢,礦業工程師。他認為,“如果在白宮底下發現銅礦,那麼白宮就該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國墾務局局長,職業生涯的目標是有一天能建造兩百米高的大壩。他覺得“大自然毫無惻隱之心”,而布勞爾“隻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保存主義者”。
三場旅行,一個時代的聲音。危機與變革、環境與發展、爭執與妥協,所有這一切,都將迴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約翰•麥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頓大學新聞學教授,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傢。從1963年起,他一直為《紐約客》撰稿,他大部分書的素材都脫胎於為這份雜誌撰寫的報道中。麥剋菲曾四度入圍普利策奬最佳非虛構作品提名,並於1999年獲此殊榮。他被公認為“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的開拓性人物,2008年,美國新聞界的重要奬項George Polk Awards給他頒發瞭職業成就奬,以錶彰其“半個世紀以來對於美國新聞界難以磨滅的影響和印記”。
环保主义者的呼声 ——《与荒原同行》书评 文/青禾 "你就那么喜欢眼前的世界,希望把它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这是布劳尔时常对别人说的话,但他就是那个想要把这个世界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人。 《与荒原同行》不是一场环保行动,而是一次穿越荒原的谈话纪实。布劳尔,美国《...
評分 評分环保主义者的呼声 ——《与荒原同行》书评 文/青禾 "你就那么喜欢眼前的世界,希望把它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这是布劳尔时常对别人说的话,但他就是那个想要把这个世界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人。 《与荒原同行》不是一场环保行动,而是一次穿越荒原的谈话纪实。布劳尔,美国《...
評分环保主义者的呼声 ——《与荒原同行》书评 文/青禾 "你就那么喜欢眼前的世界,希望把它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这是布劳尔时常对别人说的话,但他就是那个想要把这个世界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人。 《与荒原同行》不是一场环保行动,而是一次穿越荒原的谈话纪实。布劳尔,美国《...
讀著非常舒服的譯文紀實,作者隱去瞭自己作為同行者的身份,默默記錄著布勞爾與幾位對立者之間的言論,他們笑裏藏刀,在嬉笑怒罵之間錶達瞭各自的觀點,令人興味盎然。同時也將所到之處大自然的美景一滴不漏地收錄進來,文筆優美,即使年代久遠瞭一些,其中的許多環保觀念現在看來也不過時。
评分從房地産到礦業再到大壩,不管是在那時的美國還是現在的中國,這些都可以稱得上的保護的大敵。隨著布勞爾和代錶三個不同開發方式的人一起走進荒野,爭執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保護與開發真的水火不容嗎?書裏並沒有給齣答案,但卻通過對不同人的觀點的客觀呈現促使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评分發生在美國的三次荒原之旅的實錄。同行的四位分彆是環保主義者、地産開發商、礦業工程師和政府官員,因而這樣的旅途交流,剛好可以摺射齣美國社會各界對於環保問題的不同認識。這種以小見大的錶現形式很有意思。遺憾在於,作者的文筆較之同係列的何偉、邁剋爾·麥爾等人要遜色一些,文字張力略有欠缺,對可讀性有一定影響。
评分三個故事,講述1960年代的美國環保運動。原著作於1971年,寫作一流。相比而言,今天中國的非虛構寫作,至少環保領域的非虛構寫作,還處在荒原時代。
评分環境保護還是環境保存,這是一個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